黃伯韜兵團被全殲後,蔣介石於11月24日將劉峙、杜聿明召到南京,決定三路會攻宿縣,打通徐蚌聯係,將徐州的3個兵團接出,退守淮南。具體部署是:李延年、劉汝明兵團由固鎮地區沿津浦線北進,杜聿明回徐州指揮主力南進,黃維兵團繼續向宿縣前進。

為粉碎這一會師宿縣計劃,解放軍決定中間圍殲,兩頭堵擊。華東野戰軍分為南、北兩個集團,分別堵擊沿津浦路南北對進之國民黨軍;中原野戰軍全力殲滅黃維兵團。

趕來增援黃伯韜的黃維兵團11月24日渡過澮河後,發覺處境不利,掉頭逃走,但已來不及,被解放軍於25日合圍於以雙堆集為中心的地區。27日,黃維命令4個主力師打開缺口向南突圍,但因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軍第一一○師師長廖運周戰場起義,突圍未能得逞,遂固守待援。蔣介石為了援救黃維兵團,令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兵團由徐州南下,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由蚌埠北上。但在解放軍的阻擊下,未能達到目的。蔣見救援不成,黃維兵團有被全殲的危險,乃決定放棄徐州,由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兵團繞道南下;同時令劉峙飛回蚌埠督促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再次北進,南北對進,攻擊中原解放軍側背,解黃維兵團之圍,然後合夥南逃。

解放軍早亦預料徐州國民黨軍撤逃,當杜聿明11月30日率部棄守徐州後,解放軍即以11個縱隊采取平行追擊、迂回攔截和尾追的戰術,於12月4日將杜聿明部3個兵團全部合圍於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莊地區,並於6日首先全殲企圖突圍的孫元良兵團。

到此時,解放軍雖然分別合圍了黃維兵團和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但一時難以全殲。於是便決定"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首先集中兵力吃掉黃維第十二兵團,同時挾住杜聿明集團,看住蚌埠劉汝明、李延年兩兵團。12月6日,向黃維兵團發起總攻,至15日便全殲,生俘黃維。

黃維兵團被全殲後,杜聿明集團已成孤軍,擺脫不了被全殲的命運。此時平津戰役已經開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國民黨軍南下,並給被困之杜聿明集團造成更大困難以利殲滅,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遂決定對杜集團暫時圍而不打,令淮海前線解放軍進行戰場休整,並對杜集團進行政治瓦解。到1949年初,平津國民黨軍已無逃跑可能,華東野戰軍遂於1月6日發起總攻。經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生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擊斃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第十三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至此,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全部結束。

淮海戰役曆時65天,殲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5個兵團部、1個"綏區"司令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4萬人。至此,南線國民黨軍精銳師團喪失殆盡,國民黨政府政治中心南京、經濟中心上海等地已處於解放軍直接威脅之下。淮海大決戰的勝利,實現了毛澤東關於"不但長江以北局麵大定,即全國局麵亦可基本上解決"的科學預見。

陳布雷自殺身亡

年底,對國民黨政壇產生極大震動的消息,不隻是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的完全失敗,還有蔣介石的心腹"文膽"陳布雷11月13日服安眠藥而"安眠"於地下。

陳布雷給其妻子王允默的遺書中,在表達其夫妻恩愛而不忍離去之情的同時,道出了他不得不離去之原因:

默君惠鑒:我鑒於自身體力精力腦力之衰弱,實覺已不能再對國家非常時期作絲毫之貢獻,偷生人世,已無意義。因此數年來所縈繞於心之"決絕"觀念,而複屢萌而不能自製,如此對國家不負責任,實為一種無上之罪歉,尤其對君卅年之眷愛,而我乃先君而自棄,競蹈吟兄之覆轍,自私自了,我實負君,無容可求諒恕。但宛轉寸腸,早已思量不止千百遍,我如此下場之後,在君或反而減少牽慮之痛苦。我年將六十,譬如在武漢撤退時,在武昌、重慶轟炸時遭遇不幸,千萬望君退一步想,千萬勿為我而悲痛。我尚有若幹知友,當能照顧我的家屬。人生至此,命也,尚何言哉!來日大難,君與令姊太覺孤寂淒涼,可將在國內之三兒召回一人留侍。後事如何,不忍預囑。我一生愛惜名譽,今乃以如此不仁不義不智而棄世,徒供世斥,有負平生。然事屬萬不得已,君當了解出此下策,無可奈何,我的靈魂永遠依繞君之左右,腸斷心枯,不忍再往下寫。我的軀體不值一錢,草草為我斥窀,即在南京薄埋之,千萬勿為我多費財力也。痛極痛極,惟祝大局好轉,國家長存,我雖死猶生矣。

陳布雷這個悲劇人物,其人生經曆及家庭情況,恰如《中央日報》11月14日刊載的簡曆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