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年。從此,中國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略決戰,國民黨軍的主力損失殆盡。為了在江南重整軍隊、挽救國民黨的反對統治,蔣介石被迫宣布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企圖由李出麵主持"和談"。但是,進行和談,又拒絕在協定上簽字,其以和談為煙幕、掩護再準備內戰的陰謀充分暴露。
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勝利的前夜,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將工作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同時,為了適應新形勢下軍隊發展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成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野戰軍。在國民黨政府拒絕和約之後,果斷地發起渡江戰役,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緊接著向全國進軍,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中國大陸。
在軍事上勝利的同時,新政權的籌備成立也在進行。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回答了即將成立的新政權的性質。接著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召開了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新中國成立係列問題。在條件完全成熟之後,毛澤東在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
從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共殲敵100萬人。這樣,就使中國的軍事形勢達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國共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隊下降到290萬人左右,人民解放軍則增至300餘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經占了優勢,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時機已經到來。為了適應這一根本轉折,適應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對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1948年11月1日和194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先後頒布《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先將各大戰略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遊擊部隊;將野戰軍分為西北、中原、華東、東北、華北五大野戰軍,1949年2月又依次編為第一、二、三、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3個兵團直屬中央軍委。
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趙壽山,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張德生,後勤司令員、副司令員劉景範、方仲如。原第一至第四縱隊,依次改編為第一至第四軍,第六至第八縱隊,改編為第六至第八軍,原各縱隊所轄旅改編為師。每個軍轄3個師,每個師轄3個團。各軍另編有直屬炮兵團、工兵團及警衛分隊。各軍編製序列如下:
第一軍:軍長賀炳炎,政治委員廖漢生,參謀長陳外歐。下轄第一師,師長黃新庭,政治委員餘秋裏;第二師,師長王尚榮,政治委員顏金生;第三師,師長傅傳作,政治委員曹光琳。
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震,副軍長郭鵬、頓星雲,副政治委員王恩茂,參謀長張希欽。轄第四師,師長頓星雲,政治委員楊秀山;第五師,師長徐國賢,政治委員李銓;第六師,師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
第三軍:軍長許光達,政治委員孫誌遠,參謀長李文清。轄第七師,師長唐金龍,政治委員梁仁芥;第八師,師長楊嘉瑞,政治委員孟昭亮;第九師,師長朱聲達,政治委員王赤軍。
第四軍:軍長王世泰,政治委員張仲良,參謀長張文舟。轄第十師,師長高錦純,政治委員左愛;第十一師,師長郭炳坤,政治委員高維嵩;第十二師,師長郭寶珊,政治委員李宗貴。
第六軍:軍長羅元發,政治委員徐立清,參謀長唐子奇。轄第十六師,師長吳宗先,政治委員關盛治;第十七師,師長程悅長,政治委員黃振棠。
第七軍:軍長彭紹輝,政治部主任黃忠學。下轄第十九師,師長何輝燕,政治委員朱紹田;第二十師。師長張新華,政治委員龍福才。
第八軍:軍長姚喆。轄第二十二師,師長樊哲祥,政治委員黃立清;第二十三師,師長羅斌,政治委員薑文華。
第一野戰軍直轄騎兵第一師,師長康健民,政治委員李佐玉。騎兵第二師,師長王智,政治委員王再興。
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參謀長李達。下轄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及特種兵縱隊和第五十八軍,序號如下:
第三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閻紅彥任政治部主任。轄第十軍,軍長杜義德,政治委員王維綱,軍轄第二十九師、第三十師;第十一軍,軍長曾紹山,政治委員鮑先誌,參謀長楊國宇,政治部主任劉華清,軍轄第三十一師、第三十二師、第三十三師;第十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王邁山,副軍長兼參謀長肖永銀,政治部主任李開湘,軍轄第三十四師、第三十五師、第三十六師。
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郭天民,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誌堅。轄第十三軍,軍長周希漢,政治委員劉有光,軍轄第三十七師、第三十八師、第三十九師;第十四軍,軍長李成芳,政治委員雷榮光,參謀長兼副軍長王啟明,政治部主任朱佩镟,軍轄第四十師、第四十一師、第四十二師;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穀景生,政治部主任餘洪遠,軍轄第四十三師、第四十四師、第四十五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