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百團大戰(1)(1 / 3)

1.大戰序幕

1939年12月,冀中軍區政治委員程子華和政治部主任孫誌遠向八路軍總部發來電報說:“敵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由任丘到大城、河間的公路修得比地麵高5尺,兩旁溝深8尺到1丈,溝底寬6尺,溝麵1丈6,把根據地劃成不能相互聯係支援的孤立的小塊,部隊也不能轉移,便於敵逐次分區搜剿。二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安國縣已完成3層,敵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出入其圈內”。

日本侵略軍的這套詭計,不僅在冀中推行,而且要在全華北實行。軍事家劉伯承曾經形象地比喻說,這是日軍企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網,據點為鎖”,對華北軍民實行“囚籠”政策。八路軍指戰員認識到,一旦日軍的陰謀得逞,“將造成堅持遊擊戰爭的極端困難局麵”。因此,大家紛紛提出,絕不能讓敵修成這類道路。

朱德、彭德懷認為,日軍的築路行動,有其戰略上和戰術上的重大含義,對此,絲毫不能忽視。朱德、彭德懷提醒大家,要從總體上來認識和對付日軍的陰謀。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對日軍交通線的總破襲戰打響了。

8月22日,八路軍總部陸續收到各部隊發來的戰鬥捷報。中午,作戰科長向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參謀長報告實際參戰兵力,作戰科長如數家珍似地說:正太路30個團,平漢線盧溝橋至邯鄲段15個團……

左權聽著聽著,忽然說:“好,這是百團大戰,作戰科要仔細查對確切的數字。”

彭德懷說:“不管是一百零幾個團,就叫百團大戰好了。”

這天中午,彭德懷、左權指示:正太戰役是抗戰以來華北軍隊積極向敵進攻之空前大戰,總兵力共約百個團,故名“百團大戰”,以便向外擴大宣傳。

抗日戰爭中的一次大破襲戰,被定名為百團大戰。這天,《新華日報》華北版、新華社華北分社發布了第18集團軍司令部參謀處關於百團大戰的第一號捷報。

從此,百團大戰這一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轟動中外,它對堅持抗戰,遏製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到了重要作用。

共和國十大元帥中,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聶榮臻5人都參與指揮百團大戰。

舉行百團大戰,八路軍的高級將領經過了長時間醞釀。

八路軍總部原來設想,以襲擊日軍交通線為主的總破襲戰從1940年4月10日開始,由於反頑鬥爭,這一戰役到8月下旬才打響。

日本侵略軍侵占廣州、武漢等地以後,對國民政府采取了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稱:

“今憑陛下之盛威,帝國陸海軍已攻克廣東(州)、武漢三鎮,平定中國重要地區。國民政府僅為一地方政權而已。然而,如該政府堅持抗日客容政策,則帝國決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潰為止。

帝國所期求者即建設確保東亞永久和平的新秩序。這次征戰之最後目的,亦在於此。此種新秩序的建設,應以日滿華三國合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麵建立連環互助的關係為根本,希望在東亞確立國際正義,實現共同防共,創造新文化,實現經濟的結合。這就是有助於東亞之安定和促進世界進步的方法。

帝國所希望於中國的,就是分擔這種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責任。帝國希望中國國民善於理解我國的真意,願與帝國協作。”

日本侵略軍在政治上迫使國民黨訂立城下之盟的同時,在軍事上不得不轉入保守占領地,準備長期作戰。1938年11月,日軍大本營製定了《陸軍作戰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其作戰方針是:“確保占據地區,促進其安定;以堅強的長期圍攻態勢,撲滅殘餘的抗日力量。”

正當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軍謀劃新的侵華陰謀時,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針,製造了一係列武裝摩擦事件。1939年11月,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決定實行軍事限共。11月下旬,閻錫山命令第六集團軍總司令陳長捷指揮2個軍,向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2縱隊和八路軍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發動進攻。12月3日,閻錫山的部隊破壞了永和、石樓等地抗日民主政權及“犧盟會”等抗日群眾團體,殺害了洪洞縣、蒲縣縣長和八路軍晉西獨立支隊後方醫院的傷病員,史稱“十二月事變”。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還在陝甘寧邊區、晉東南地區、太(行)北和冀南地區向抗日力量進攻。中共中央從抗日大局出發,指示八路軍審慎而堅決地同反共行動進行必要鬥爭。

晉察冀軍區部隊破襲娘子關下正太鐵路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削弱了抗日力量,給日軍以可乘之機。1940年春,日本侵略軍糾集偽軍,執行“肅正建設計劃”,推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給抗日軍民造成嚴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