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百團大戰(1)(3 / 3)

北上途中,國民黨軍隊的哨卡一次又一次地攔住了這輛大卡車,當他們看到車上坐著第18集團軍總司令時,隻好皮笑肉不笑地讓路。

返回延安以後,朱德總司令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爭。

朱德離開八路軍總部不久,彭德懷委托左權前往太行山深處的黎城縣譚村,這是八路軍第129師師部所在地。

4月末一天晚上,左權見到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呂正操、陳錫聯、陳庚等人。戰爭歲月,幾名八路軍高級將領聚在一起,不約而同地談論起一個問題:粉碎敵人的“掃蕩”。

左權聽了大家的議論,很興奮,說:“彭老總要我到這裏來,就是為了和大家商量這件事。彭老總有個想法,由榮臻和伯承同誌再次協力,從南北兩麵對正太路來個大破襲,打通晉察冀和太行區的聯係。”

左權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將軍們提出了多種設想,要左權帶回去,供彭老總參考。

破襲日軍的交通線,是打破“囚籠政策”的重要環節。朱德在1940年7月7日《解放日報》上撰文分析日軍情況時指出,日軍吃了遊擊戰爭的虧,在軍事上想了很多辦法來對付八路軍。敵人先是依靠鐵路、河流和公路,把抗日根據地隔成許多小塊。為此,敵人還新建了鐵路,開鑿了漳河、衛河間的運河,修築了數不清的公路。敵人還通過挖溝和築牆的辦法來割裂和限製八路軍。平原地區,敵人修築的碉堡遠的二三十裏一個,近的五裏一個,在鐵路旁和重要城鎮周圍,每隔兩裏就有一個碉堡,步槍火力可以互相聯係。因此,截斷敵人的交通線,收複若幹重要據點,具有重要意義。

八路軍高級將領醞釀在華北進行大破襲戰時,國際上發生了一係列重大事件,與中國的抗日戰爭息息相關的歐洲戰場上,法西斯軍隊發動了新的進攻,接連占領了西歐4個國家。

德國法西斯軍隊在歐洲戰場的侵略行為,刺激了日本侵略軍。

法西斯軍隊在歐洲戰場上得勢以後,蔣介石一度與日本的阪垣征四郎舉行長沙會談,並且在匆忙之中達成了長沙會談備忘錄,日本政府進一步開展了對國民黨的政治誘降活動。盡管後來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表示了對國民黨的支持,並希望中國拖住日本,蔣介石也意識到日本遲早要同美國進入戰爭狀態,同美國打仗,日本決不可能像在中國那麼瘋狂,日本遲早要失敗,但日本並沒有放棄對蔣介石的政治誘降工作。

5月18日,日本陸軍省、部首腦會議正是通過了《以昭和15、16年為目標的處理中國問題策略》。這個策略的要點是,在1940年底以前,進一步統一與加強政略、戰略和謀略,以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

根據這一策略,日軍把侵華的重點放在對國民政府的政治誘降上。為了提高政治誘降的力度,加強對中國政府的軍事壓力,日軍發動了武漢會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棗宜作戰。

岡村寧茨離開中國後,由園部和一郎任司令官的侵華日軍第11集團軍派出了第3、第13、第39師團和池田、石本、小川支隊、平野、古東、田中大隊等部隊向宜昌發起進攻,其中步兵相當於編製健全的20個大隊。5月23日夜晚,日軍第11集團軍園部和一郎司令官向日軍統帥部報告了實施宜昌作戰的決心,日軍統帥部馬上批準了該軍的決心,並且從南京、上海和杭州地區抽調了一部分兵力支援宜昌作戰。園部和一郎司令官在25日~29日連續下達命令,部署作戰行動。

日軍渡過漢水以後,第3師團於6月1日占領襄陽,第39師團於3日占領宜城。

當時,第11集團軍的一些中、上級軍官看到部隊連續同中國軍隊作戰,十分疲憊,希望放慢進攻速度。但是,日軍大本營被德國軍隊的瘋狂戰爭所吸引,也想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日軍第3師團和第39師團分左右兩路,於6月4日分別向當陽和荊門前進。6月10日,園部和一郎司令官向全軍下達了迅速攻占宜昌的命令,命令“第3師團及第39師團消滅敵人北麵集團後,在當陽一帶及當陽以西地區整理陣容,準備爾後的機動”;“第13師團擊敗安福市(宜昌東南約30公裏)一帶南麵集團後,向宜昌突進,並迅速圍攻和占領宜昌。”

日軍第13師團於6月12日16時占領宜昌以後,又派出大量飛機對重慶等重要戰略目標進行轟炸,其中攻擊重慶市軍事設施的炸彈就有1萬多枚,企圖以瘋狂的轟炸來屠殺中國人民,震懾中國人民的抗日行動。

日本侵略軍的轟炸一度使國民黨上層集團籠罩著一種失敗情緒,蔣介石等人也曾經寄希望於美國的援助。但是,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正忙於應付歐洲戰場的嚴重形勢,難以顧及中國戰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