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上帝之手(1 / 2)

黔州,省府郊外,“紅峰”基地。. .

這裏原本是一座兵工廠,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那個熱血沸騰的時代,數千名軍工人在此揮灑汗水與青春,每年產出數十萬支各類槍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受改革開放的春風與大裁軍的浪潮影響,成百上千的三線兵工廠退出了曆史舞台。隻不過,這座埋藏在深山中的兵工廠不一樣,在進行了必要的改造之後移交給二炮,用來儲存、檢修與維護各類導彈武器。到了世紀之交的那幾年,兵工廠的命運再次被改變。在簽署《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後的第五年,軍方第一代級計算機在此落戶。在此之後,雖然級計算機更新換代數次,但是該基地的使命一直沒有改變,即利用級計算機進行模擬核爆炸試驗,為國家的戰略安全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整座基地都在地麵之下,準確的是大山內部。至於工廠宿舍、食堂等地麵建築物,早被拆掉了。

計算中心離地麵數十米,由大大數十個房間組成,總麵積過五千平方米,能夠容納上千台大型機組。在十二台五千千瓦級的大型中央空調的驅動下,裏麵始終保持著恒定的溫度與濕度。

在此運行的,已是軍方的第五代級計算機。

雖然在性能上無法與“神威”等民用級計算機相提並論,但是每秒上億億次的浮點運算度足以應付各種軍事應用。關鍵是,這是軍方的級計算機,沒有使用成本、以及跟其他用戶爭奪運算資源的問題,此外在保密等方麵也更有保障,極為適合為一些秘密科研提供算服務。

正如國外情報機構猜測的那樣,“紅峰”基地的級計算機主要為各種秘密軍事科研項目服務,用於模擬核爆炸隻是一個噱頭。其實嚴格來,用級計算機進行模擬核爆炸也是秘密軍事科研項目,因為模擬運算得到的數據將用來設計核彈頭,而核彈頭的可靠性決定國家的戰略安全。

現在,已經持續五年的“問”項目即將產生結果。

其實,“問”是一個龐大的計劃,由該中心負責的隻是其中很的一部分,不過是最關鍵的一部分,即利用級計算機進行模擬運算,確定是否具有可行性,從而決定是否將該計劃持續下去。

對一個將要投入數萬億元的龐大計劃來,五年時間不算漫長。

隻是,對一台每秒運行上億億次的級計算機來,持續運行五年絕對不算短暫。如果用來設計戰略核彈頭,五年的時間足夠讓這台級計算機進行上千次的模擬測試,設計出十種以上的核彈頭。

什麼項目需要如此巨大的運算資源?

控製中心,一名戴著眼鏡的年輕科研人員目不轉睛的盯著台麵上的數據屏幕。他頭淩亂,胡子拉碴,雙眼中布滿血絲,看上去像是好幾沒有合眼了。如果不是身上那件勉強算得上幹淨的白大褂,以及所處的環境,沒人會相信他是一名科研人員,更別是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

他叫周自強,四川人,現年三十二歲,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高才生,十六歲就拿到了理論物理學碩士學位,二十歲成為清華大學的理論物理學與核物理學雙料博士,二十五歲就讓花旗國哈佛大學破例委任為專職教授,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在三十歲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年輕科學家。同一年,他辭掉了哈佛大學的教授職務,回到清華大學任教,而且隻是一名授課的副教授。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變得平庸無奇,不再受外界關注,成為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教育工作者。

當然,這隻是外界的認識。

不管是在清華大學內部,還是在學術界,隻知道周自強一直在大學任教,每周有十多堂理論物理與核物理的專業課,偶爾參加一些科研項目,不過都是普通的項目,靠不高的薪水過活。此外,他在三年前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清華大學外語教師,住在學校提供的教師公寓裏麵。

顯然,這些都是刻意營造出來的假象。

在過去七年裏,周自強一直在此工作。最初兩年,他還偶爾回京探親。在“問”項目正式啟動之後,他就沒有離開過。即便是到地麵上去透氣,也隻能呆在精心偽裝好的遮陽篷下麵。至於在清華大學授課的那個“周自強”,以及組建家庭的那個外語教師,其實都是軍方安排的替身。

七年前,讓周自強放棄了在哈佛大學的大好前程,執意回國的就是“問”項目。

直到現在,周自強都清楚記得七年前的那個晚上,在從清華大學博士導師那裏聽到“問”計劃時的震驚。哪怕受到保密限製,周自強當時了解到的隻是冰山一角,也立即讓他做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