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歐洲的轉變 (2)(1 / 3)

從1536年起,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的主持下,英格蘭實行了一係列新教化的改革,製定了“十條教規”,簡化了天主教儀式,批準英文版《聖經》在英格蘭發行,發布“十七條指令”,將英國國會國教化和國家機構化等。

在英格蘭宗教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亨利八世,他不但達到了與凱瑟琳離婚的目的,而且在1536~1539年宣布廢除修道院製度,沒收修道院土地,一部分收歸國有,一部分賞賜給親信和大貴族,一部分出賣,不僅緩解了財政危機,還使得一個支持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形成。通過宗教改革,亨利八世還強化了自己的專製權力,使得英格蘭的王權達到了自1215年《大憲章》公布以來的最高點。

在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亨利八世充分暴露了殘暴的一麵,大批官員被推上斷頭台,其中包括《烏托邦》的作者、首席大臣莫爾。1539年後,亨利八世的宗教思想開始回潮,又處死了一批過激的新教分子。宗教改革頭號功臣托馬斯·克倫威爾也於1540年被處死。但事實證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的支持者遠多於反對者,他在改革過程中不但沒有引發動亂(林肯郡和愛爾蘭地區雖然爆發過反對宗教改革的起義,但很快就平息了),相反加強了自己的地位。在宗教改革之前,馬丁·路德新教思想早已傳入英格蘭,而對當時修道院和神職人員的普遍不滿,則使多數人站在讚成改革的陣營。在分得來自沒收修道院的土地之後,新貴族就成了英國國教的中堅分子。亨利八世將議會作為推行宗教改革的主要陣地,無疑也是明智的,使他更有利於得到各界的支持。他的後繼者中,凡企圖恢複天主教的必然受到重重反對,統治不穩,而堅持新教的則能夠得到大多數國民的支持,也說明了他的改革是適應曆史前進需要的。

亨利八世結了6次婚,其中第一任妻子凱瑟琳和第四任妻子安娜被他休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和第五任妻子凱瑟琳·霍華德被他送上斷頭台。為他生下唯一兒子之後死去的簡·西摩則是他一直追念的對象。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帕爾也不錯,協調亨利和他幾個子女的關係,使亨利安靜地度過了最後幾年。

亨利八世的影響

亨利八世對曆史的影響主要是他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自1517年馬丁·路德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在教堂的門口點燃了新教運動的熊熊之火以來,英格蘭是唯一一個自上而下實行改革的國家,事實上,這場運動遲早要來,而亨利八世利用國家政權來推行,則使英格蘭避免了像德國和法國那樣因為宗教改革而陷入長期內戰的局麵。此外,亨利八世時代,以武力打敗了蘇格蘭,指使議會通過《聯合法案》宣布威爾士並入英國,使不列顛的聯合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而他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海軍,為後來日不落帝國的海上霸權奠定了初步基礎。

蘇格蘭瑪麗女王的悲劇

1542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在與英格蘭的戰爭中戰死沙場,剛剛降生6天的瑪麗公主就被立為蘇格蘭女王。為了繼續與英格蘭抗衡,在瑪麗隻有5歲7個月時就被母後遠嫁給法國王子。

瑪麗來到法國宮廷,在文藝複興的熏陶下順利成長。她白天陶醉於賽馬和打獵,夜晚沉迷於誦詩和跳舞。瑪麗出落得如花似玉,皮膚白皙、臉形秀麗,一頭黃裏泛紅的金發美麗異常。此外,她還有良好的修養、開朗的性格,在宮廷裏深受大家的喜愛。17歲時,她的丈夫即位為法國國王。但不幸的是,國王在第二年就突然染病駕崩,年輕的瑪麗成了寡婦,不得不從法國返回內亂不已的故國蘇格蘭。此時,瑪麗的母親早已病逝,國家的實權掌握在異母兄弟莫裏伯爵手中,瑪麗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女王。

在瑪麗21歲時,求婚者絡繹不絕。瑪麗傾心於西班牙王子,但卻遭到表姐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反對,因為伊麗莎白一世不希望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染指不列顛。

1565年2月,瑪麗在蘇格蘭宮廷遇到了英俊瀟灑、風度翩翩的英格蘭貴族、都鐸王朝的後裔達恩利,5個月後,他們結成連理。遺憾的是,這是一樁不幸的婚姻。達恩利很快暴露了自己的蠻橫暴虐、意誌薄弱的本性,他要求瑪麗讓出王位,承認他是蘇格蘭國王。遭拒絕後,他整天沉溺酒色,對瑪麗惡語中傷,使瑪麗徹底失望,與其分居。

這時,多才多藝、能歌善賦的秘書裏奇奧給予了瑪麗備受傷害的心以安慰。這件事引起了蘇格蘭部分貴族的不滿,有人慫恿達恩利除去裏奇奧。1566年3月9日夜,裏奇奧被手持武器闖入室內的一夥人當場擊斃,瑪麗也被襲擊者擄為人質,關進了監獄。瑪麗當時已有身孕。她知道隻有重獲丈夫的歡心才是唯一的解救之路。於是,她苦口婆心地說服前來探監的丈夫,要他幫助自己逃出監獄。同年6月19日瑪麗生下了王子詹姆斯。經過這次事件,瑪麗的芳心早已遠離達恩利。不久她愛上了曾經協助她越獄的野性十足的貴族博恩韋爾,並緊追不舍,不惜以王冠為代價去討他的歡心。此時瑪麗已懷有她與博恩韋爾的骨肉。按照蘇格蘭的法律,通奸者將被處以死刑。瑪麗又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