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焦慮的時代(1)(1 / 3)

經濟大危機橫掃世界

1929年至1933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是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經濟損失最重、影響程度最深的一次經濟危機。時至今日,西方資產階級提起“三十年代大危機”,依然談虎色變。

這場危機是怎麼產生的呢?這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交戰國一片廢墟,百廢待興,於是各國開足馬力,加快生產,並運用新技術和新的管理經驗,提高了生產效率。短短幾年,經濟繁榮起來。尤其是美國,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

這種繁榮使得美國的經濟學家們忘乎所以,有人甚至相信美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永遠根除貧困的新時代。

然而,在這種繁榮的背後,卻潛伏著危機的因素。首先,經濟的繁榮並未帶來共同富裕,相反卻加劇了貧富的差距。據統計,1929年,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幾乎占了全部個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全年收入低於2000美元的貧困家庭占家庭總數的60%。南卡羅來納州的農民人均年收入隻有125美元左右。普通群眾的購買力太弱,美國的經濟嚴重依賴於富有階級的個人消費和投資,必然造成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必然導致工廠裁員,工人失業;工人失業使社會購買力更加疲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同時,伴隨著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出現的地產和股票的投機狂熱,特別是後一種投機活動,使得股票市場價格狂漲,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於5年前的4倍。這種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機活動為貨幣和信貸係統的崩潰準備了條件。

總之,美國經濟的繁榮是一種建立在不穩定基礎上的繁榮。繁榮的背後,潛藏著各種危機的因素,一旦有了適當的條件,這座繁榮之塔必然會倒塌。

1929年10月24日,像往常一樣,紐約證券交易所人頭攢動,交易大廳擠滿了投資者和經紀人。人們滿懷信心地來到這裏,他們希望20年代中期開始的美國經濟繁榮所帶來的股票上漲永不停步,許多人深信,紐約證券交易所就如那隻傳說中會下金蛋的鵝,將給他們每個人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

上午9時,交易大廳一聲鑼響,新的一天的瘋狂交易又開始了。人們突然發現,今天很少有人購進股票,一些人在不計成本地拋售。恐慌的情緒立即傳染給在場的每一個人,現在他們考慮的隻有一件事,賣掉手中的股票。這一天華爾街股市暴跌,成交量達創紀錄的1300萬股,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遭受重創。這一天是星期四,故被稱為“黑色星期四”。

大資本家摩根擔心美國證券市場會因此崩潰,邀請了一些大財團領袖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他們決定,籌集數十億美元來挽救股市。然而,這筆資金對於股市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10月29日,更為猛烈的股票拋售風潮橫掃華爾街股市,這一天成交量高達1640萬股,再創紐約證券交易所曆史紀錄,50種主要股票價格平均下降40檔。在這次打擊下,美國股市再也無法恢複元氣,轉入漫漫熊途。

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是美國經濟內部的深刻矛盾促成的,它轉而進一步加劇美國的內部矛盾。美國經濟進入經濟大危機時期。

到1932年底,華爾街工業類股票價值跌去83%,公用事業類股票跌去83%,鐵路股票跌去85%,750億美元資金從股市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相當於1932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倍半。無數小股東血本無歸,他們痛不欲生,悲歎一生積蓄化為泡影。數以萬計的大中型公司破產,許多資本家因無法償還貸款被判入獄,一些人選擇了自殺。

從1929年到1932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46%,商業交易下降48%,農業收入減少57%,進出口貿易減少72%。唯一上升的是失業率,從2.5%猛升至40%,失業人口高達1700萬。美國經濟遭到史無前例的重創,發展水平退回到20世紀初的水平。

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中心和支柱。一戰以後,歐洲各國都欠美國的債,靠美國的貸款和投資實現複蘇。現在美國經濟發生困難,歐洲就失去了發動機。德國首當其衝,依賴美國資金的德國企業立即陷入困境,數以千計的企業倒閉,數百萬工人失業。在這場大危機中,德國遭受的損失僅次於美國,國民總產值下降達40%,惶恐不安的德國人失去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信心。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所有西歐國家,無一能在凶猛的經濟危機打擊下幸免,經濟大幅度下降,千百萬人民失業等問題困擾著這些國家的政府。

在美國西海岸的對麵,島國日本也在危機中苦苦掙紮。過去,日本工業產品嚴重地依賴歐美市場,現在,日本人發現,歐美市場的大門對他們關閉了,日本產品無人問津,進出口貿易銳減。日本迅速進入經濟危機時期,無數小企業倒閉,三菱、三井、安田、住友等大公司也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