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馬紹爾群島海戰(1)(1 / 3)

1.血肉之軀摧毀堅固堡壘

馬紹爾群島,位於東經162°度至173°,北緯5°至12°之間的廣闊海域,東北是威克島和夏威夷群島,西有加羅林群島和馬裏亞納群島,南麵是吉爾伯特群島。該群島海區麵積達127.5萬平方公裏,陸地麵積約190平方公裏,由32個環礁島嶼組成。這些環礁島嶼由西北向東南呈並列兩排的形狀,主要有誇賈林、埃尼威托克、馬未羅、米利、馬洛拉普、沃特傑、賈盧伊特和比基尼等,最大的是位於群島西側的誇賈林島。

1943年秋,美國拉開中太平洋大反攻的序幕,橫亙在美軍麵前的是日軍的第一道防線——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該防線被日本稱為“外層防禦圈”。美軍必須突破這道防線,才能獲得進攻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

吉爾伯特群島位於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橫跨赤道,位於美澳兩洲的交通線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該群島由塔拉瓦島、馬金島等16個珊瑚環礁組成。陸地總麵積864平方公裏,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10日占領了該群島的主要島嶼,並在塔拉瓦、馬金修建了飛機場,還在其他一些島嶼上設置了海岸觀察哨。

攻占吉爾伯特群島,對於美軍來說,不僅是從中太平洋實施戰略反攻的一次預演,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占領了吉爾伯特群島,就可以取得進攻馬紹爾群島所必需的前進基地,建立新的空中跳板,為下一步進攻馬紹爾群島掃清障礙。為此,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尼米茲將軍關於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的作戰計劃,並於1943年7月20日正式發出指令:首先攻占吉爾伯特群島,然後攻占馬紹爾群島,並正式將吉爾伯特戰役命名為“電流戰役”。

另外,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強調指出:中太平洋是太平洋反攻的主要方向,應在人力、物力上對中太平洋部隊予以優先保障。為此,專門指定由新組建的中太平洋艦隊——美海軍第5艦隊擔任從中太平洋進行大反攻的戰略任務。

在中途島海空戰中曾大顯身手的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後被任命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參謀長,成為尼米茲的左膀右臂。1942年8月5日,他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第5艦隊司令,成為美軍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的前線總指揮。

第5艦隊的實力非常雄厚,它實際上囊括了除哈爾西的第3艦隊、弗萊徹的第9艦隊以及麥克阿瑟屬下的第7艦隊以外的所有太平洋艦隊的兵力。至1943年秋,它已擁有各型航空母艦19艘、各型戰列艦12艘等各類艦隻總計200餘艘,各型飛機1080架。艦隊的開路先鋒是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番號是第58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指揮官是米切爾少將,下轄4個特混大隊,共擁有各類航空母艦12艘,作戰飛機800餘架。

在戰役開始之前,美國人就積極進行了預先的作戰準備。1943年8月下旬,美艦載機對吉爾伯特的日軍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9月18日,3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大隊空襲了吉爾伯特的塔拉瓦和馬金島,先給日本人來了一個下馬威,致使日軍在塔拉瓦的飛機大部分被摧毀;從10月份起,美艦載機和岸基重型轟炸機對預定攻占目標進行了不定期的超強度轟炸,每天投到塔拉瓦島上的炸彈達100多噸。這樣,到1943年11月20日,美艦炮和航空兵對這個麵積不足2.5平方公裏的小島發射炮彈3000多噸,投彈1000多噸。

11月19日傍晚,南部登陸編隊所有軍艦在塔拉瓦島東南海域集合完畢,在編隊司令希爾少將率領下一起向登陸地域進發。11月20日淩晨,負責地麵作戰的陸戰2師在師長史密斯少將指揮下做好了登陸塔拉瓦的準備。

11月20日淩晨,由特納少將統領的北部登陸編隊也駛抵馬金島附近海域,準備登陸馬金島。

但是,美軍此前投下的數千噸炸彈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日軍大多數工事特別是火炮掩體都深埋在地下,隻有用大口徑火炮、使用延時引信炮彈才能將其摧毀。美軍的登陸尚未開始,日軍的海岸炮即開火射擊,使登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負責標示航道的“追蹤”號掃雷艦在作業時遭到日軍海岸炮的打擊,邊作業邊與日軍炮戰,致使標定出的航道偏西,加上當時礁湖裏正刮著強勁的西風,因此兩棲車的航行速度比預定計劃要慢。海軍的一架觀察聯絡飛機發現兩棲車無法在9時突擊搶灘,便向旗艦“馬裏蘭”號戰列艦報告,可是“馬裏蘭”號的通信設備已經失靈,沒有收到這一重要的報告,致使一切仍在按照9時登陸的計劃實施。

9時,艦載機飛臨灘頭,實施航空火力掩護。但由於地麵上煙霧彌漫,飛行員無法看清目標,對地攻擊效果極差,日軍的很多工事都安然無恙。當美軍飛機結束攻擊飛走時,艦炮火力已向縱深延伸,灘頭上出現了長達23分鍾的火力間歇!這段時間已足以讓日軍從隱蔽部進入防禦工事,做好攻擊準備。果然,美軍的兩棲車在接近灘頭時遭到了日軍火力的迎頭痛擊!大多數兩棲車中彈,失去機動能力,隻有少數得以上岸,海灘上到處是燃燒的兩棲車和死傷的士兵,鮮血已將海水染成了紅色。好不容易衝上岸的陸戰隊員都被日軍密集的火力壓製在海灘上大堤下,根本無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