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她趁著家裏隻有自己和嫻嫻,認真地和她談了一番。她問嫻嫻:“寶貝兒,你知道爸爸和媽媽為什麼每天都要上班嗎?”嫻嫻似乎早就熟知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你們要掙錢,給嫻嫻買好吃的、買漂亮衣服!”“錯了。爸爸和媽媽要掙錢,首先是為了讓自己有食物吃、有衣服穿。因為沒有別人白白把食物和衣服送給我們,我們如果不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就要挨餓、挨凍。嫻嫻也是一樣,如果不勞動,將來也要受苦。”嫻嫻想了想問道:“那為什麼現在我不用勞動,爸爸媽媽就可以給我吃的和衣服呢?”吳鳳趁機回答道:“因為嫻嫻以前太小,沒有力氣勞動。但是現在嫻嫻已經是大孩子了,必須也要參加到勞動中來,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嫻嫻似乎聽懂了似的,點頭說道:“那我幫媽媽掃地,媽媽就可以給我買很多新裙子嗎?”“嫻嫻非常聰明,聽懂了媽媽的意思。但是,並不是你隻要付出一點勞動,就能得到很多想要的東西。給你打個比方,就拿媽媽來說,如果我想吃飯,那麼我就要先掙到錢,再買來東西,再自己做好飯,吃完飯之後還要收拾碗筷;如果我想買一棟房子,就要不停地上班、攢錢,要攢很久,才能買下我們住的地方。也就是說,簡單、便宜的東西要付出少量勞動;貴的東西就要付出很多勞動才能得到。但嫻嫻要記住,不管你想要什麼,都要憑自己的勞動去得到。”嫻嫻認真地聽著,然後掰著小手指頭對吳鳳說道:“媽媽,那假如我想要一個新玩具,是不是要幫媽媽擦桌子好幾次、掃地好幾次、疊衣服好幾次,就可以得到了呢?”吳鳳聽著女兒的顛三倒四的病句,不禁笑出了聲,但她心裏卻十分欣慰,她鄭重地點點頭,回答道:“嫻嫻寶貝最聰明了,就是這樣!”
即使家中再富有,媽媽也不應該讓孩子過“不勞而獲”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會給孩子造成一種誤解,認為世界上的東西隻要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和艱辛。試想,孩子在這樣的思想下長大,成年之後又如何懂得拚搏奮鬥呢?那些“富不過三代”的家庭,蜜罐裏長大最終卻坐吃山空、一生潦倒的人,想必多半就是被這樣的思想毒害所致。
縱觀世界上富有的名人,也很少讓孩子泡在衣來伸手的蜜罐裏長大。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孩子,也和其他美國家庭的孩子一樣,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就要承擔一部分家庭勞動,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換得零用錢;李嘉誠的兒子,在上大學期間,生活費被壓縮得甚至比普通人家的孩子還要低,以致他必須打工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是因為這些名人都很“摳”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懂得培養孩子自力更生的意識,懂得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否則,再多的財富,恐怕也不能蔭蔽自己的後代。
職場媽媽育子經
中國有句話叫做“勞動者最光榮”。其實,這句話還可以改為“勞動者最幸福”“勞動者最富有”。無需多解釋,隻要看看,我們身邊的哪一樣東西不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呢?所以,媽媽要放手讓孩子勞動,孩子勞動能力越強,他將來擁有的也就越多。
媽媽的皺紋為誰長
曾經在公交車上看到這樣的情境:一個中學生模樣的男孩背著書包跳上車,坐在了唯一一個座位上。沒過兩站,一個中年婦女走上來,男孩立刻招手喊道:“媽媽!媽媽!”中年婦女扭頭一看,笑容立刻爬到了臉上,投完幣就走到了男孩身邊。本以為男孩如此熱情,會立刻站起來把位子讓給媽媽坐,但他卻談笑自若地跟中年婦女說著話,一點要站起來的意思都沒有。中年婦女手中提著一個裝滿菜的袋子,就那樣一直搖搖晃晃地站著。過了兩站,司機一個急刹車,中年婦女踉蹌了一下,差點撲倒,男孩並沒有伸手扶她一把,隻是在慌亂過去之後,對著女人喊了一聲“你慢點”。
這樣的場景,想必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心酸。養育孩子一場,孩子竟然一點都不知道心疼父母。
如果你也身為人母,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否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周末自己在家中沒完沒了地打掃、擦拭、清洗,孩子大搖大擺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還將薯片、話梅掉得到處都是;媽媽累得氣喘籲籲,從電視前走過,孩子立刻大聲抗議:“你擋住我看電視了。”自己花費了一下午精心做了一頓晚餐,熱得滿頭大汗,滿心期待地將飯菜擺滿桌子的時候,孩子卻皺著眉頭說:“我不愛吃這個,怎麼今天沒做紅燒魚?”孩子無意中提起同學的哪件衣服很好看,你第二天立刻逛了一整天街,好不容易買到了同樣的款式,孩子回家後卻不滿意地說:“不是這個顏色的!你眼光也太差了!”
80後媽媽們,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有類似的言行,或者有這種不體諒父母、不知“孝”為何意的傾向,那麼你對孩子的改造就應該立刻開始了。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身為母親當然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但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懂得孝順長輩,那麼也很難想象他長大後會心係他人,與他人和睦相處。所以,媽媽們別再做甘心傻傻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了,這固然無私、固然偉大,但卻讓你的孩子變得自私、專橫,與優秀、善良這些品質無緣。
所以,媽媽要從現在開始,讓孩子成為一個孝順長輩的人。隻有孝順的人,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感謝父母的付出,也才會懂得回報父母。也隻有這樣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品格健全的人,一個優秀的人。
周末,靜如帶著女兒糖糖回娘家,糖糖看見姥姥格外高興,跟在姥姥身邊玩了一天。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家後,靜如坐在沙發上小憩。突然,糖糖跑過來,伏在靜如耳邊,小聲問道:“媽媽,人老了就會長白頭發嗎?”糖糖平時很愛問問題,靜如沒有多想,隨口回答道:“是啊,人老了都會長白頭發。越老白頭發就越多。”糖糖聽了沒有回應,過了一小會兒,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靜如嚇了一跳,急忙問糖糖怎麼了。糖糖一邊喘著氣,一邊艱難地說道:“我聽同學說,她的奶奶就是白頭發越長越多,然後就死掉了!我不讓姥姥死!姥姥死了我就看不見她了!”
靜如心裏一震,頓時覺得既感動又難過。她安撫了糖糖道:“糖糖乖,不哭了。每個人都會有老的時候,都有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為這個哭,因為這是改變不了的事情。”糖糖抬起頭,淚眼婆娑地看著靜如:“媽媽,可我舍不得姥姥!”“當然,我們都舍不得。所以,我們現在要多對姥姥好,孝順姥姥。”糖糖又問:“媽媽,什麼叫孝順呢?”靜如趁機回答道:“孝順,就是要懂得心疼長輩,長輩工作、做家務很辛苦,孩子要珍惜長輩的勞動果實,不要故意把家裏弄亂;看到長輩在幹活,要主動幫助做一些;要乖,不搗亂、不胡鬧。總之,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就是孝順長輩了。”糖糖聽得很認真,還掰著小指頭重複了一遍靜如說的話。
第二個周末,靜如帶著糖糖回婆婆家。大人們正在做飯、聊天,突然看到糖糖拿著掃把,艱難地掃著地。糖糖的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掃地,她幹脆地回答道:“媽媽說我要孝順奶奶!孝順就是幫奶奶幹活!”奶奶聽了,一把將糖糖抱在懷裏,一邊笑,一邊流出了眼淚。
如果說媽媽要提早培養出孩子各種優秀的品質,那麼孝順則是其中應該優先考慮的一個。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懂得體諒、心疼,那麼很難想象他長大之後可與別人相處融洽。讓孩子先懂得孝順,這個是媽媽必不可少的功課。
但是,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一家幾口的愛護之下,如何能讓孩子學會體諒、體貼大人呢?下麵幾個小方法很值得媽媽嚐試:
第一,改變凡事都以孩子為先的家庭傳統,讓孩子懂得先禮讓長輩。中國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著十足的“優厚待遇”,飯菜上桌了,父母會把孩子愛吃的端到他麵前,自己舍不得多吃一口;削個蘋果,也要一口一口先把孩子喂夠,直到孩子揮著手抗議不吃了,媽媽才把剩下的那一部分啃一啃。媽媽將這些特權全部給了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灌輸了“我為最大”的概念,等到孩子理所當然地長成一個自私的人時,媽媽又會埋怨孩子不孝順自己、不體貼自己。
媽媽何不從今天開始,就告訴孩子:吃飯要等長輩先拿筷子,自己才可以吃;零食、點心,也要孔融讓梨,不能行“霸王之風”……總之,教育孩子,什麼事情都要先想著長輩,最後再考慮自己。這樣時間一長,何愁你的孩子不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第二,角色轉換,讓孩子當一天大人。媽媽平時都將家務活攬在自己身上,孩子坐享其成,當然體會不到媽媽的辛勞。不妨在周末的時候,將家中事務統統交給孩子,讓他來操心家人一天的飲食,負責家中衛生。如果孩子抱怨辛苦,媽媽就要立刻抓住機會,告訴孩子父母平時有多辛苦,教育孩子要孝順長輩。當然,這個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以讓孩子有所體驗為主要目的,千萬不要把太重、危險的活計交給孩子,比如做飯什麼的,以免發生意外。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孩子的潛質,隻不過這種潛質需要媽媽來發掘。媽媽千萬不要對孩子“傻傻”的愛,隻以讓孩子享受一切為主要標準,要知道,讓孩子擁有更多優秀的品質,才是對他的一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