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雖然在表麵上表現出了“頑強的反抗性”,但這隻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想要獨立帶來的反映,但內心仍然需要媽媽的情感支持和適時的鼓勵。因此,媽媽不要因為孩子這段時間不聽話,就一直“打擊”他們。比如,媽媽和孩子說話要盡量使用肯定句,如“寶貝輕輕地把杯子拿起來”,而不要說“別把杯子打碎了”;或者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如想給孩子吃水果時,可以問:“寶貝是想吃蘋果還是草莓?”而不是說“來吃個蘋果”,否則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會說“我不吃”。
晶晶越來越喜歡和媽媽吳慧對著幹了。這不,吳慧將飯擺到桌子上,告訴晶晶:“等媽媽拿來勺子再吃。”可她才轉身,晶晶就用手去抓碗裏的米飯吃,結果被燙了一下,晶晶“哇”地大哭了起來。吳慧嚇了一跳,趕緊拿冰塊給晶晶敷了一會。晶晶好不容易止住了疼,母女倆這才坐到餐桌前吃飯。誰知晶晶剛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吳慧越是要求她坐端正了吃飯,她越要拿著勺子扭來扭去,結果一不小心嗆到了,憋得眼淚都流了出來……吳慧好不容易領著晶晶吃完這頓飯,不由歎了口氣,心想:晶晶這麼難領,以後還不知道要發生多少危險的事情。
吃完飯,趁著晶晶睡覺的工夫,吳慧上網查詢了一些相關知識,了解到這是孩子必經的階段,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體現。她又看了很久,了解了一些相關的應對方法。
下午,晶晶醒了。吳慧知道,晶晶每天下午醒來之後都要纏著自己帶她到外麵去玩。但是今天外麵的太陽很毒,這時出去恐怕要中暑。於是,她就對晶晶說:“寶貝兒,你是希望自己玩積木呢?還是想讓媽媽陪你一起玩?”晶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轉移到了“媽媽陪不陪自己”的問題上,她立刻回答道:“媽媽,我要你陪我玩積木。你陪我玩好嗎?”吳慧假裝思考了一下,點了點頭,說了句“好的”。她心裏暗暗笑著:這一招“選擇法”果然比“下命令法”好用多了。
如果孩子表現得非常逆反,並且媽媽越是幹涉,他越要反著來。這時,媽媽不妨采用“冷處理”的方法,不要強加幹預,過一會兒,孩子覺得沒什麼意思,也就可能自動放棄不做了。總之,媽媽不要和孩子針鋒相對,否則他就會變成一頭怎麼都拉不回來的“小牛”。
職場媽媽育子經
媽媽不妨把孩子當成朋友來看待,對於其一些要求要以商量的口吻來對待,不要過分寵愛或者過分嚴厲,不要以為孩子的要求總是錯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問題,一些不正確的要求也要糾正,對於其正確的想法,還要積極鼓勵。
“媽媽隻屬於我”——嫉妒源於不安全感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會在與其他小夥伴的相處中表現出“嫉妒”的心理。比如,不喜歡聽媽媽誇獎別的孩子,當媽媽抱別的孩子的時候會明顯表現出不高興,等等。雖然說孩子偶爾一兩次表現出“嫉妒”,能讓媽媽感覺到自己被依賴、被在乎,但孩子如果經常性地顯示出對他人的嫉妒,恐怕媽媽都會擔心孩子長此以往將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生發,也就是從一歲半到兩歲開始,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顯現。孩子的嫉妒心大多與母親有關,如果自己的母親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小朋友身上,孩子就會以不滿、反抗、攻擊的形式對別的孩子發泄嫉妒。
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它是對別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麵勝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不滿和怨恨,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情感;它對個人、集體和社會起著耗損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非常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那麼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因為嫉妒心理強的人,別人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失敗,都會給他帶來痛苦,平添不少煩惱。所以要從小就糾正孩子的這一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周六晚飯時間,丫丫在沙發旁邊玩,表姐童童在客廳裏跑來跑去的。玩著玩著,丫丫的媽媽曉麗說,讓童童幫她拿一個小工具過來,童童很快拿了過去,曉麗順勢將童童一把攬在懷裏,誇獎了幾下。不巧,這個動作讓丫丫看到了。本來還在沙發旁玩得好好的丫丫,二話不說,邁著還不穩的腳步快速走了過去,一下子趴在了曉麗腿上,使勁往曉麗和表姐的夾縫裏擠。看著她像一隻小鴕鳥似的,撅著屁股使勁爭搶自己的“利益”,曉麗被逗樂了。沒想到丫丫這麼小就懂得“爭風吃醋”了。
誰知道,偶爾嫉妒一次是可愛、有趣,多了就令人擔心了。從那天開始,曉麗發現丫丫時不時地就要上演這樣一場“嫉妒戲”。有一次,曉麗到幼兒園接丫丫,丫丫正在和同學小雨一起玩,曉麗悄悄走過去,說道:“呦,丫丫今天穿這件裙子真是漂亮!像個小公主!”小雨開心地笑了起來,小雨卻耷拉著臉,拉著曉麗立刻走開了。
第二天,曉麗又去接丫丫的時候,老師告訴她,上課的時候,丫丫不知道什麼原因扯著小雨的裙子不放,差點把小雨弄哭了。曉麗一聽,就知道是丫丫的嫉妒心在作祟了。她心想,回家一定要給丫丫好好講講道理。誰知道,她和老師一轉身,卻看到丫丫拿著一支黑色的鉛筆,在一幅畫上胡亂塗抹著。曉麗立刻明白了是怎麼回事——自己剛剛誇過那幅畫好看。隻聽丫丫嘴裏還說著:“我也能比他畫得好看!”畫完,還一副氣鼓鼓的樣子。曉麗想了一下,問丫丫:“那丫丫畫的畫在哪呢?”丫丫指著旁邊一幅說道:“這是我畫的。”曉麗看了看,很認真地誇獎道:“嗯,丫丫畫得真是不錯呢!比丫丫上一次畫的好看多了!”丫丫小臉上立刻也浮現了笑容,追問道:“媽媽,我畫的好看,還是小雨畫的好看?”曉麗想了想說:“丫丫不應該跟小雨比,而是應該跟自己比。丫丫隻要每次都比上一次畫得好看,那不就是一次一次在進步嗎?那樣丫丫就會畫得越來越好!”丫丫想了一下,點了點頭:“好吧,那我下一次要比今天畫得更好!”
孩子常常嫉妒別的小朋友,一方麵與孩子的個人意識在顯現有關,另一方麵的原因是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總拿自己跟別的小朋友比較,而且總認為自己不如別的小朋友,這就會使他們心中產生被忽視的感覺,覺得最依賴的爸爸媽媽看到了別的孩子的好,覺得自己隻有比別的孩子更好,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愛和誇獎;如果自己比不過別人,可能就得不到父愛、母愛了。這是孩子嫉妒心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這時的孩子,或者會用打擊、毀壞的方法去對待別的小朋友的長處,或者會很難接受真實的自己,甚至不喜歡自己。這種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這就要求媽媽,不要總在無意間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小朋友作比較,不要每次無論什麼事情都在孩子之間“分出個高下”,這種過於激烈的“競爭意識”,可能伴隨而來的就是孩子的嫉妒心變得更重。媽媽要讓孩子知道,他無需和別人比較,隻要每一次都比上次做得好,就會得到媽媽的表揚和誇獎。這樣,不但免於孩子的嫉妒心太重,還能將孩子的心態放在一個爭取進步的重點上,而不是一定要比別人強。
另外,媽媽總是表揚別的小朋友的做法,會讓自己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孩子可能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媽媽喜歡的是優秀的小孩,媽媽表揚別的孩子,就是喜歡了他的優秀。這樣,孩子即使努力改善自己,得到媽媽的愛,出發點也是錯誤的。因此,媽媽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愛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成績、特長等等。媽媽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最愛的就是你。”媽媽愛的是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的成功,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建立最安全的信任感,他才不會去為了討好父母而出現一些極端行為。
媽媽表現愛孩子,也要注意方法,對孩子的讚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夥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職場媽媽育子經
消除孩子的嫉妒心,媽媽還要教育孩子誠實待人,以一種豁達的心胸對待別人,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要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夥伴,友好地和夥伴們交流。在和小朋友的交流中要注重溝通感情,不要為了小事和對方爭吵。久而久之,孩子遇事就不會那麼急躁,不會跟小朋友們為一點小事而起爭執,產生嫉妒心。
“我才不去上學”——還沒體會到上學的樂趣嗎
是否每個媽媽都經曆過這樣的階段:孩子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卻怎麼也無法習慣,每天早上都要在一片哭喊聲中把孩子強行送到幼兒園;孩子上學上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早上說什麼都不肯去了……在80後媽媽看來,自己剛上幼兒園或者最多上小學的孩子,還沒有那麼大的學習壓力,而且在學校還有很多同齡人一起玩,但他們卻不想去上學,這是令人很費解的事情。於是媽媽在忍受不了的時候,可能會對孩子加以訓斥。但實際上,媽媽要明確,孩子雖然很多觀念和思想不成熟,但他們對外界的一切反應也是有道理可循的,並非沒有原因的。媽媽如果想解決孩子不喜歡上學的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不愛上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