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華宮中。
葉蒼華神色微動,眉梢挑起,薄唇持平,“你是說,淑妃?”
“陛下恕臣妾直言,妾身以為,淑妃生性仁孝,通明達義,況且,她入宮多年,在後宮姐妹中也頗有威望,再者,她又是玉貴人的親姐,論情論義,此番國宴都應以她為人選,這樣,即杜絕了朝中大臣的非議,又不至於落了南楚口實。”
交談久了,宓清瑤漸漸發現,其實這次國宴的人選葉蒼華心中早有定數,隻不過,也不知什麼原因,他竟然親自跑一趟。
莫非是要看她表現?
但不管怎麼說,既然葉蒼華都打開天窗說亮話,她也不會藏著掖著。
淑妃是進宮多年,但未必生性仁孝通明達義。
早些年,葉蒼華還作為人質在烏恒族,就聽聞淑妃曾當眾嘲笑當時還是良娣的婉妃,辭藻惡劣前所未有。
不僅如此,當時淑妃還讓聞達求先帝將自己許給前太子葉蒼懷。
可惜,最後葉蒼懷發動淮陽政變,這件事也就無疾而終。
但淑妃和婉妃的梁子卻結下了。
當初為了爭寵,淑妃和婉妃鬧得不可開交,在朝中,兩家勢力更是針鋒相對,從前的宓清瑤進宮時就是在這個節骨眼。
不過,也恰恰是這個節骨眼,再加上淑妃因為前太子的事覺得在葉蒼華名下理虧,處處討好自己,雖說有些地方不盡人意,也被淑妃當過槍使。
但總的來說,正因為當初淑妃的扶持和利用,才讓宓清瑤這個外族女子在初入皇宮的那段時間躲過了許多次危機。
後又加上葉蒼華的寵愛,她在這個後宮的根基才算穩固了些,有了些自己的心腹。
然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這個理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
淑妃和婉妃鬧得不可開交,為皇後的寶座爭的你死我活,誰料到,最後這個寶座竟然羅在了自己身上。
不管當初葉蒼華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但總歸一點,淑妃和婉妃的爭鬥至此畫上了句號。
後又因為葉蒼華有意培養邱家勢力,所以這些年淑妃在婉妃麵前多少還是有點收斂,後宮也落得清靜不少。
但,這並不是宓清瑤舉薦淑妃的唯一原因。
她要的,是淑妃後麵的勢力:護國公府!
護國公聞達作為開朝元老,封爵位,享世襲,雖不帶兵打仗,但在朝野和軍隊之中卻是響當當的人物。
淑妃作為聞達的嫡孫女,卻被送到葉蒼華這裏,已經說明了聞家的想法。
這些年聞家勢力不比如邱家,也不過是因為邱良策當初在葉蒼華勢微之時假借擁護之名發展自己的勢力。
說起來,無非是個暴發戶。
而這些年聞家隱忍,一方麵有葉蒼華對邱家的扶持,另一方麵,還是淑妃在皇宮內不得寵,若是此次國宴淑妃侍君。
一來,可以給自己找條後路,日後傳出去淑妃怎麼著也得記自己一個人情。
二來,也可讓聞家知道,葉蒼華並沒有忘記淑妃,甚至還可能複寵。
到時候,以聞家人的敏銳,自然不會再讓淑妃冒險,而是會把目光放在玉貴人和大皇子的身上。
玉貴人雖是庶出,但母憑子貴。
大皇子就算得不到葉蒼華的喜愛,卻也是留著聞家的血,比起日後扶持外人,扶持大皇子登上東宮之位總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