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台灣發行(1 / 2)

《刀馬旦》的首映勢頭比起《開心鬼》還要更好更旺,當一周下來,票房統計發現,竟然是七百零六萬,《開心鬼》也不過才是685萬。

《開心鬼》和《刀馬旦》在暑期檔的一幹對手,什麼《火拚油尖區》、《退休探長》、《少爺威威》、《武林聖火令》、《天師撞邪》、《叔侄……縮窒》、《風生水起》、《少林與武當》、《男與女》等等,無論是新藝城的,還是邵氏,亦或者思遠的,在票房上統統都被打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

以至於有不少的電影人大喊:“暑期檔是時空電影工作室的暑期檔,是林靜的暑期檔。”

現在的港台兩地,電影的黃金時期即將到來。

最近幾年,明顯的,香港電影年度票房總收入越來越高,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之後。

1980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是一億八千四百三十餘萬港元,到了1981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是兩億四千一百九十一餘萬港元,而去年1982年是四億兩千九百六十一餘萬港元,雖然其中的的增幅與座價上漲有一定的關係,但年度票房總收入在快速增長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隨著香港經濟的火熱,電影票房收入還會越來越高,直到到九十年代初,到達頂峰,接著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才慢慢的衰落。

香港電影衰落,似乎是注定的事情。

林靜雖然是穿越者,但她並沒有因為如此就認為自己是“救世主”,能夠拯救香港電影。

其實林靜不是悲觀主義者,但在她看來,香港電影衰落是逃不脫的注定的命運。因為香港電影的衰落不是某個人能夠改變得了的,就好像電影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拍得出來的一樣。

在林靜看來,香港就像是縮小版的美國,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香港,也因為曆史的原因,在二十世紀開始,不斷有內地來自五湖四海的或是逃難或是逃荒或是隱居或是退避到香港,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

但香港又與美國不同,美國足夠大,無論有多少人才的到來都能夠容納得下來消化得了。而香港太小,十足的彈丸之地,來的人多一點就要撐著了。

恰恰電影工業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的進入才不會衰落。香港因為地方太小資源太少,當來的人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無法再接受更多的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而當那一批跑到香港來的人才慢慢老去的時候,香港這塊文化沙漠之地就漸漸的暴露了它的底子,本地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足以之稱它那麼大規模的經濟需要時。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當然有很多方麵,比如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太小,比如盜版嚴重,比如電影人跟風拍攝粗製濫造,比如港英、政府的無作為,比如好萊塢電影的衝擊……

但人才的培養,跟不上電影工業的發展,這是林靜認為的,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

電影,是人拍出來的,沒有人,就沒有電影。

香港被稱之為文化沙漠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它的底蘊太過薄了,就好像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國一樣,輝煌也隻能是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