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能看到巨大的動物輪廓。它們都是用明亮的石塊鑲嵌出來的。其中有極長的鱷魚、卷尾的猴子以及一些地球上從來沒有見過的奇異動物形狀。
更為奇特的是,當登上附近的小山,旭日東升的時候,巨畫的線條十分清晰,而太陽升至中天時,巨畫則隨光線角度變化而消失!
南美曾經是古代印加人的帝國,這裏有燦爛的文明,同時也有非人力所能及、無法解釋的遺跡。這裏的許多龐大的遺跡必須要在空中才能觀看其全貌,的確是一個令人迷惑的謎團。
納斯卡遺跡位於秘魯納斯卡和帕爾帕市之間的山穀和附近的一片高地上。這座山穀長60公裏,寬2公裏。
納斯卡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機場圖案,這些跑道被一些巨大的之字形曲線截斷。
在四條主要跑道的交彙點,還有一個由許多同心圓構成的方位標誌,標明第五條斜伸出去的跑道,該跑道兩側還有兩條不太明顯的平行跑道,很像大型機場的輔助跑道。那些石頭路標則很像飛機起降時的地麵航標。
據測定,納斯卡的地麵跑道一條長1700米,寬50米。另一條跑道則構成1500米長的二麵角平分麵,它們坐落在機場的理想地點:一片相對平坦的幹旱高地,地麵到處是堅硬的石頭,能夠承載重量最大的飛機降落;而四周沒有植被,又不會妨礙導航和駕駛員的操作;機場的供水由今天已經幹涸的納斯卡河解決;主要跑道無明顯的坎坷;周圍沒有高山與崗巒,不會給飛機降落造成危險,跑道本身也不易損壞,沒有檢修的麻煩。
當然,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猜想。
長度在1~10公裏的巨型“跑道”,跑道完全筆直,科學家們的測量結果表明,8公裏長的跑道直線偏差隻有1~2厘米。所有跑道兩端都突然中斷,仿佛被一柄巨大的斧頭砍斷一樣。
許多跑道的一端通向懸崖或深淵頂上,這使得有些人認為它是道路。有些跑道的中途還發現了石頭路標的殘片,它們每隔15米等距離地排在跑道一側。同時,在幾條跑道的交彙點上,構成一個與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極其相似的平麵。作為現代機場的特點全都表現在這些巨大的圖案中。
而考古學家則認為,這些圖案大約是2000年前由納斯卡人勾畫的。但是這些巨大的圖畫是怎樣完成的?由於它們的麵積異常龐大,隻有在800米的高空才能窺其全貌。
可是當地周圍既無高山也無丘陵,作者們不可能根據事先畫好的圖紙,按詳細的尺寸在地麵上進行放大。因為那裏的地形非常不規則,如果采用放大的方法,就需要借助遙測儀、經緯儀和其他現測量儀器才能準確地勾出輪廓。
勤於思索的人們總是會問:是誰製作了這些圖案?製作者為什麼能準確確定出線條的寬度和深度,從而使它們出現隨太陽升起而變化的神奇效應?為什麼要畫這些圖案,為什麼要把它們繪製得如此巨大,如此栩栩如生?而且隻能從一定的高度——飛機或高山上,才能獲知圖案的全貌呢?
有人認為,巨大的圖案是在高空進行協調指揮才得以完成的。美國探險家斯皮裏爾持這種觀點,他猜測印第安人乘坐了熱氣球飛上天空,才設計出地麵上的圖案的。他猜測的依據是:古代納斯卡人的陶器上常常有形如氣球或風箏的圖案,氣球和風箏看起來飛得很高,尾部在飄揚;另外,在圖案附近的墳墓裏挖出了工藝精巧的納斯卡編織品,這種編織品其至比近代用來製造熱氣球的合成材料還要輕,經過實驗證明,它比用來製造降落傘的材料織得還要細密。
在中、南美洲的許多印第安人部落,自古就有一種習俗,每當宗教慶典結束時,都要放一些小熱氣球。斯皮裏爾還了解到印第安人中印加人的故事,說是在戰爭中,有一個印加少年曾在敵人的陣地上空進行偵察飛行。經過以上的推斷,他相信自己的說法站得住腳。另外,納斯卡圖案的許多直線末端的大圓陣內都有熏黑了的石頭,從多次試驗中可知,黑石頭可能是因為準備大氣球升空點火時熏黑的。
在當地的居民中流傳的神話中,他們的第一個王朝建立者芒戈蓋拉和他的妻子來自天上,死後又要被送回天上,載運他們屍體的氣球在太陽的照耀下越升越高
1975年,斯皮裏爾與一些同事為了檢驗自己的推斷,用推想中納斯卡人所用的材料和技術製造了一個氣球,命名為“禿鷹1號”,然後由兩名駕駛員蹲在一個蘆葦造的吊籃裏開上納斯卡荒漠的高空。氣球剛升到200米的高度。便遇上一股猛烈的氣流,氣球一下子被卷到地上。
斯皮裏爾又進行了第二次試飛,為了安全起見,氣球沒有載人,氣球升空順利,升到400米的高度,並在18分鍾裏飛行了14公裏。“禿鷹1號”的飛行壯舉,似乎證明了那些圖案可能是利用空中的氣球設計而成的,問題看來似乎解決了。
但是,“禿鷹1號”氣球充的是丁烷氣,沒有能夠飛行很長的時間,並且不能在空中固定。據估計,地麵上的圖案可能是有人長時間呆在500~1500米以上的高空指揮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