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餘姚(現在屬浙江)人著名的哲學家,因為曾經築室於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王陽明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王陽明中了進士後,先後任刑部、兵部主事,最後做到了右副都禦史。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王陽明的思想強調的是知行合一,即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就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的時候,他主張:第一,立誌、勤學、改過、責善。“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誌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誌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裏麵還包括了“諫師之道”,這就是說,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地借鑒意義。同時,他又是一位威震天下的一流軍事指揮家,他對待贛南閩西的農民起義,平定正德十四年的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晚年對待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都表現出非常高超的軍事能力。一個鑽研心性之理的文弱書生,能同時建立這樣卓越的功勳,幾乎是一個奇跡。
王陽明幾次作戰,智、信、仁、勇、嚴兼備,堪為軍事指揮藝術的典範,但其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的極富哲學智慧的心理戰術。王陽明有一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的幾次軍事行動,都很好地運用了心理戰術,通過先破對手“心中賊”來瓦解對手,也就是《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在對待贛南農民起義時,他的一篇《告諭利頭巢賊》推心置腹,循循善誘,順利地使對手分化為兩派,其中一派前來歸降,為最後的完勝打下了基礎。《告諭利頭巢賊》體現了王陽明哲學的核心“人人皆有良知,天理明覺,真誠惻怛,盜賊也不例外”,王陽明接著分析造反者走上這條絕路的原因“或是為官府所迫,或為大戶所侵,一時錯起念頭,誤入其中”,然後言辭懇切地體恤他們做盜賊的難處“擔驚受怕,出則畏官避仇,人則防誅懼剿,潛行遁跡,憂苦終身,卒之身滅家破,妻子戮辱,亦有何好?”最後恩威並用,表示隻要歸降,既往不咎,若一意孤行,不要怪我不仁。“嗚呼!民吾同胞,爾等皆吾赤子,吾終不能撫恤爾等而至於殺爾,痛哉,痛哉,興言至此,不覺淚下。”如此宏文,難怪連盜賊讀了都要動心。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是他一生軍功的頂點,這裏我們可以看王陽明攻心的奇謀。朱宸濠在南昌起兵時,王陽明首先利用反間計,散布假情報,迷惑、離間對手,使得朱宸濠猶疑不決,沒有立即出兵,給各地爭取了準備的時間。等朱宸濠終於出鄱陽,下九江,直趨安慶,窺伺留都南京時,王陽明抓住朱宸濠後方空虛之機,率領士卒直取南昌。待朱宸濠倉促回援時,王陽明驅兵痛擊朱宸濠於鄱陽湖樵舍。王陽明戰前讓人用竹木準備了免死牌,上書一行小字“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關鍵時刻,王陽明下令連夜將幾十萬塊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第二天天亮,叛軍人手一塊免死牌,軍心大嘩。朱宸濠見大勢已去,隻有哀歎:“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