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術後髂轉移,先補後破從陽愈——石症(腸癌術後轉移)案
王XX,男,44歲,幹部,1987年6月15日初診。
患者1年前曾反複出現血便,體質亦日漸消瘦,經纖維結腸鏡檢查又經病理切片證實,診為“結腸癌”。1986年6月於某院手術切除。術後旬日,右臀部出現疼痛,持續不休,甚則不能側臥,但局部皮色正常,亦無腫塊可見,依止痛片艱難度日。1年後,右臀部腫塊漸起,皮色略暗,質地較硬,按之疼痛,原手術醫院病理切片活檢發現有癌細胞,診為“結腸癌外轉移”,建議手術切除,患者其體弱耐受不住,拒而改求中醫。自訴病灶刺痛,累及右臀部酸脹難忍,不能右側臥,伴納呆、乏力、便溏。
檢查:形體消瘦,痛苦病容;右臀外側可見鵝卵大小的腫塊,色暗質硬,表麵不平,推之不移,痛不可觸;體溫37度,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舌質淡紅、苔白厚膩、脈沉弦。證乃脾虛氣弱,熱毒與寒痰互結,積於臀部所致。治宜益氣健脾,溫陽化痰,清熱解毒,方用補中益氣湯合克癌湯化裁:生黃芪30克、太子參13克、當歸身15克、酒川芎9克、懷山藥10克、炒麥芽9克、六神曲9克、砂仁米9克、炙附子6克、浙貝母13克、豬苓50克、鱉甲30克、草河車15克。15水煎服。
6月30日二診:飲食大增,精神好轉,病灶疼痛減輕,質地略軟,腫塊皮色轉紅,且有輕度發癢,二便調;舌質紅,苔白略膩,脈沉弦。
處方:生黃芪30克、太子參13克、元參15克、浙貝母15克、豬苓50克、鱉甲30克、當歸身15克、穿山甲10克、皂刺9克、二花30克、防風9克、附子6克、沒藥9克。15服水煎服。
7月20日三診:腫塊潰破,內溢淡黃色血水,腥臭異常;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滑。宗上方再服15帖,同時,請外科清創引流,每日1次。
8月15日四診:瘡口分泌物漸停,腫塊亦消,瘡口周圍已有肉芽新生。
處方:穿山甲、皂刺、沒藥續服30帖,外科常規消毒,每日1次。
9月20日五診:瘡口愈合,右臀痛失,飲食倍增,精神大振;舌質紅、苔白,脈和緩。
處方:生黃芪15克、當歸身15克、元參13克、浙貝母15克、鱉甲30克、豬苓50克、蜈蚣3條、製乳沒各9克、草河車15克,每以5倍劑量加工成粉,裝膠囊。每日3次,每服5-7粒,以防死灰複燃。
5月27日二診:上方續服25帖,乳頭溢血逐漸減少,口苦亦失,膩苔漸化,大便轉溏,舌質紅,脈沉略數。藥既見效,不大更改,僅去膽草之苦寒,以防損傷中陽,加大棗3枚,以顧護胃氣,水煎續服。
6月15日診:服上方18帖,乳頭溢血停止,右乳包塊明顯縮小,睡眠轉佳,二便複常。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緩。元參30克、浙貝母15克、鱉甲30克、豬苓50克、天花粉15克、生牡蠣15克、柴胡9克、赤白芍藥各13克、鬱金15克、田三七3克(研末衝服)、草河車15克,每以3倍用量共為細末裝膠囊,每服5-7粒,每日3劑。
8月20日四診:經服治癌膠囊2月,乳頭溢血未再發生,乳房腫塊完全消散。月經雖於7月10日來潮,但內夾血塊,少腹墜脹,逍遙散與柴胡疏肝散化裁,調理1月而愈。追訪至今體健如常。
通腑瀉熱底薪抽,上病治下愈癭瘤―瘓瘤(急性甲狀腺炎)案
趙X,女,44歲,1989年1月13日初診。
患者1月前先覺咽喉部灼熱疼痛,伴發熱惡寒,體溫高達385-40亡,漸見喉結處出現腫塊。
處方:元參15克、麥門冬13克、生地10克、大黃10克(另包後下)、牛蒡子9克、山豆根10克、二花30克、蒲公英15克、山梔子9克、連翹15克、海藻10克、川貝母10克、桔梗10克、魚腥草3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服。
二診:上方服6劑,體溫降至37.61,腫塊明顯縮小,白細胞降至10.08乂…9/!,中性粒細胞0.75,現納呆、口苦、大便稀,舌質暗紅、苔薄黃,脈弦數。火勢雖降,痰熱仍存,胃氣已傷。治療仍以清熱化痰為主,兼以調和胃氣。
處方:柴胡9克、黃芩10克、半夏9克、苦桔梗9克、元參15克、生牡蠣15克、浙貝母10克、牛蒡子9克、蒲公英15克、山豆根10克、丹參10克、赤芍藥10克、藿香9克、砂仁9克、焦三仙各13克、魚腥草30克。3劑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