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酷寒,而這裏行走的江湖人,最喜歡的,也恰恰就是這酷寒。
幹旱少水,人跡罕至的荒沙戈壁,對大多數魏國人來說,確實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這裏夏天酷熱難耐,冬季嚴寒逼人,綿延百裏。
尤其是冬天,隔絕的不隻是北方的寒潮,更是比寒潮更加凶猛的遼國鐵騎。入冬以來,這裏的寒冷甚至強於遼國腹地,更有飛沙走石,狼群出沒,而遼魏齊三國通商,這裏卻又是必經之路。三國交界,各自為政,法度已然模糊,秩序唯有強人維持,雁門三寨的名號自然也就在此叫得響了。
宇文三雄,各掌一寨。宇文成掌管東寨,麵齊國,宇文龍掌管西寨,對魏國,而宇文讓坐鎮中寨,背靠大遼。三寨大小據點幾十個,散布綿延數百裏,據說幫眾數萬人,規模龐大。三國交界周邊四十多個郡縣,雖人口不多,但畢竟往來商賈頻繁,貿易日趨發達。除雁門三寨外,又有洮水、茂山周邊大小幫派,使得這三國交界,簡直成了法外之地。但凡知道些其中門道的,行車過路之時,都要奉上些金銀。不過,唯有雁門三寨行事作風不同,過往的平民百姓若是做些小本買賣,從不受他們滋擾,倒是那些富商巨賈,往往要損失不菲。因此,三國之中,尤其魏齊,但凡從事三國貿易而又在朝中有些根基的商賈,都對雁門三寨恨之入骨,甚至都曾建言朝廷剿之而後快。
可是,這三寨首尾相接,互成犄角,又地處漠北荒山,雖有營寨,也有據點,但靈活機動,戰力又甚是驚人,兩國若是以剿匪之名前來,人數少了,根本難以適應漠北的多變環境,宇文讓自然全盤皆收,人數多了,必定興師動眾,軍隊入了遼國定會有些不清不楚,難免誤會。因此,兩國也確實拿他們沒有辦法。至於遼國,上至皇帝耶律洪,下至軍隊各級將官,似乎對雁門三寨的各項事跡都是充耳不聞,從未提過清繳平定的計劃。曾有魏國鹽商“拜訪”宇文讓,真的進了他中寨的大門,後又完好無損的出來了!但凡有人問起他見聞到底如何,他也隻是說三個字:“真英雄!”不過僅此而已。
於是,各路消息也就逐漸傳開,說宇文讓同耶律皇帝關係不淺等等。後來,據說魏國的各路商人,但凡經過,也就乖乖地掏錢奉上。
隻不過,肖青自然知道其中原委。
雁門三寨自創立以來,就網羅了三國各地的能人異士,當然,也包括諸多三國的失意梟雄,不少甚至掌握著皇族秘密,有傾覆社稷之能,這也是齊魏兩國對三寨不敢輕舉妄動的一個緣由。而宇文讓其人,就曾在大遼國皇帝耶律洪身旁做了多年的副將,幫他打了不少的勝仗,也是衝鋒陷陣,生死枉顧,並和耶律洪的弟弟,大將軍耶律純稱兄道弟。待耶律洪隻差一步登極皇位,宇文讓卻循跡江湖了!
耶律洪當然不傻,他想招募故人共坐江山,也可製衡自己的親弟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宇文讓。可偏偏這個雁門寨的大當家,所思所想已經離皇帝的心意相差甚遠。
再加上,江湖都在盛傳,耶律洪自做了遼國皇帝之後,就癡心迷戀於煉製不老丹藥,上京的醫者、工匠師傅愣是不夠,還不知從何處找了個西域術士,名為國師。整日焚爐祭香,遍尋大遼國內奇珍異寶,幾年下來,也依舊不見起色,倒是這耶律洪體質日漸虛弱,反倒不如那最初馳騁征戰的年月。
最終,宇文讓依舊江湖逍遙,大遼皇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二哥宇文成曾經跟肖青和兄弟們說過,“成王者,宇文讓也。”肖青以前不大明白這句話的深意,後來想想,似乎明白一二,不由得佩服大哥,可二哥後來又悄悄告訴他,後麵其實還有一句,他平時不願細說而已,至於肖青問起那句話是什麼,二哥居然微微一笑,不多說,就敷衍過去了。
要說雁門寨的三位大哥,肖青最看不透的也就是二哥宇文成。宇文成曾跟肖青說過,大哥離開上京,算是落草為寇,說是浪跡江湖,求個逍遙自在,實則另有原因。遼國國師,是個叫做薩烏丹的天方術士,他遍尋各地珍寶,為耶律洪煉製丹藥,所以要用諸多強搶豪奪的手段,自然也要時常調動兵力,這點讓大哥宇文讓很難接受,不過,又無奈,皇帝耶律洪已經對這個國師言聽計從,別人的勸說,他根本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