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原指交界線曲折,後比喻情況複雜或雙方力量對比互有長短。
【出處】漢·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傳》。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其兒子分封土地,加封爵位,以此來鞏固漢朝天下。
漢景帝時,許多劉姓的諸侯因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有的甚至已具備了可與皇權抗衡的軍事實力,國家隱藏著的分裂危險漸漸地顯露了出來。
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意見,下詔減少諸侯的封地。
這一做法觸怒了諸侯的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聯合楚王等7個諸侯起兵叛亂,曆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叛軍後來雖然被消滅了,但卻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漢景帝對這次叛亂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在立劉徹為太子的同時,又分封其他十三個兒子為王,同時分給他們大片土地。
漢武帝即位後,各諸侯國更加藐視中央,有見識的大臣為了將禍患消滅在萌芽狀態,便上書漢武帝,建議他采用當年晁錯的辦法,削弱諸侯的實力。
漢武帝也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對日益顯露的危險有所警覺,準備斷然采取措施。
此時,各諸侯國也在密切地注視著中央的動態。當他們探聽到中央準備頒布削弱他們勢力的詔書時,立即上書進行辯駁,他們在給漢武帝的上書中說:
“我們是至親骨肉,父王給我們土地,為的是使中央與地方像犬牙交錯一樣互相援助,以便使漢室江山堅如磐石(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磐石宗也),皇帝不可聽信外人的話,而疏遠自己的骨肉呀!”
漢武帝沒有被諸侯們所蒙蔽,因為“吳楚七國之亂”和自己即位後諸侯的所作所為已使他清醒地認識到,要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定就必須削弱諸侯的勢力。漢武帝在削弱國內諸侯勢力的同時,加強了自己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