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韋編三絕(1 / 1)

【釋義】韋編:用牛皮連接的竹簡書。三:多次。絕:斷。形容讀書刻苦勤奮。【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少年孔丘,過著貧困的生活,當過牧童,看守過糧食,也當過吹鼓手。後來,做了管理經濟和畜牧事務的小官吏。

他虛心好學,曾向許多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求教。如向老瞄問禮,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彈琴等等,他不知疲倦地學習,因此他的知識非常淵博。

50歲時,孔子由魯國的中都宰州升任司寇,後來還兼理國相的職務。

孔子一生,為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而奮鬥不止,他“發憤忘食,樂以記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表現出崇高的精神。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列國紛爭,戰爭及各種社會動亂極為頻繁,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孔子為探求天下太平的途徑,並願為社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和他的弟子一行周遊列國,他還曾到過南方的大國楚國去從事政治活動,但列國諸侯誰也沒有任用他。

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曆程中,有過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次孔子會見晉國大夫趙簡子。到了黃河邊上,聽說趙簡子殘暴地殺害了晉國賢德的大夫竇嗚犢和舜華二人,孔子歎息道:“多美呀!滾滾黃河之水!我不能渡過黃河,時運不好啊!”他的學生子貢問道:“老師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竇、舜二人是晉國的賢臣,趙簡子未得誌時,靠了他們而登上政治舞台;等到他得誌了,便殺害了他們。禽獸尚且知道回避不義之人,何況我孔丘呢!”於是他未見趙簡子。

在衛國,衛靈公要求孔子談談行軍作戰的事,孔子是不主張武力征服的,所以回答說:

“我曾經學過禮樂教化的事,軍隊爭討之事我未曾涉獵過。”衛靈公很不高興,第二天,孔子與他談論治國安邦的道理,這位君主竟然無視孔子在座,眼睛盯著門外,孔子覺得不能再對牛彈琴了,便到陳國去了。

在楚國的葉地(古邑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楚大夫葉公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怎樣回答,孔子聽說後,對子路說:“你何不對他說:‘孔子的為人,學習大道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倦怠,為理想奮鬥廢寢忘食,情緒樂觀忘了生活中的煩憂,從來不覺得自己已漸漸地老了。’”

在從葉地回蔡國的途中,孔子遇見兩位隱士長沮和桀溺,他們對孔子忙忙碌碌,想改變當時社會的現狀進行嘲笑,而孔子卻說:“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著如此了。”

孔子晚年仍堅持學習,從不間斷,他讀《易經》達到癡迷的程度,把竹簡上的牛皮都磨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