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意思就是保養人的生命,說得雅致一些,“養生”也可以叫做“頤壽”。“頤”為保養之意,而“壽”則指長壽。顧名思義,“養生”和“頤壽”實際是從兩個方麵說明了養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活得好並且要活得長。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非常寶貴,“長生不老”則成為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和追求。這個夢想幾乎與人類文明的曆史一樣悠久,養生文化也成為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在養生方麵有許多寶貴的經驗。關注並踐行中醫養生之道,對怡神養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義地說,從人類誕生開始,養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就隨之問世了。殷商以前,有關於養生文化的記載多來源於一些充滿神話色彩的曆史傳說。如我國傳說中的“陰康氏”(陰康氏:女,姓風,名達耳,號陰康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六十五任帝。)部落先民由於生活環境潮濕外加過度勞動,很多人都得了“關節不利”的毛病。為了擺脫疾病的困擾,“陰康氏”部落的先民們發明了一種“摔筋骨、動肢節”的養生方法,這種養生方法類似於氣功導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廣為人知,據史料記載,大禹發明了“禹步”,即一種以呼吸運氣結合腳步移動的導引養生方法,所以他也應該是一個養生方麵的先驅了。夏商時期最著名的養生家要算彭祖了,彭祖原是先秦傳說中的仙人,後被道教奉為仙真。根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精於養生,尤善導引行氣及飲食調理,相傳他曆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當然,活到八百多歲的說法確實誇張了些。據考證,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個氏族,這個氏族精於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並因此而聞名於世,於是逐漸產生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並流傳於後世。
從殷商開始,我國的養生文化有了確切的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出現了“沐”“浴”“寇帚”之類的字樣。“沐”指洗頭,“浴”指洗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強調要重視個人衛生。“寇帚”古時作大掃除講,即強調要打掃集體衛生。西周時期,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專門掌管周王和貴族階層飲食的食醫及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相當於現代的營養師,而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又大致相當於現代的衛生防疫人員。這些養生保健思想出現在我國幾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極其先進意義的。
中華養生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要首推春秋戰國。這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在先秦諸子的學說中,在養生問題上貢獻最大的要數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主張“知者樂,仁者壽”,並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養生理論,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孔子提出的“三戒”,極為準確地抓住了人在不同年齡段的人性弱點,指出其既失品德、又傷身體的危害性,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此外孔子還非常重視飲食起居,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即吃飯和睡覺都不要說話,這樣才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和睡眠的質量。孔子晚年以教書為樂,更是忘懷得失,進入一個能“解脫一切”的狀態,並以此自終。孔子一生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盡管如此,仍享年72歲,在當時,可謂高壽,這與其重視並擅長養生保健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