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心底無私天地寬(1 / 1)

現實生活中,我們判斷成功的標準開始發生變化。那些能夠發財致富的人受到人們的普遍肯定。而沒有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發家致富的人,就成為這個社會的落伍者。但是,發家致富的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還是過著平常的日子。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蓋了別墅……我本來比他們強,可我卻不如他們風光體麵!對比產生了心理不平衡,而這種心理不平衡又驅使著人們去追求一種新的平衡。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你能不昧良知、不損害別人,自覺接受道德的約束和限製,通過正當的努力和奮鬥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倒也是值得稱道和慶幸的。倘若在追求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擇手段,毫無廉恥,喪失道義,膨脹自私貪欲之心,讓身心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中,那麼就必然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由此,你的人生必將陷入難以回旋的敗局之中。

有個人,原先曾是個表現不錯、很能幹也有實力的地方官員,因政績突出,不斷受到提拔。但在最近這幾年,當他知悉過去的同事、同學通過各種途徑生活條件都比他好時,心裏總不是滋味。想想自己的能力至少不比他們差,職位也比他們高,可錢卻比他們少。而且自己作為一地諸侯,擔子比他們重,責任比他們大,工作也比他們辛苦,經濟上卻不如他們,於是深感不平衡,由此也就有了一定要超過他們的想法。於是在他任職期間,大肆收受賄賂,欲望的洪水頓時傾瀉而下。一發不可收,最終成了一名“死緩”的囚犯。

有一名年輕的教師,原先在教學上精益求精、兢兢業業,對學生無私奉獻,贏得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但在一次朋友聚會的晚宴上,他看見一些人很富有時,心裏不舒服起來。此後他總在想,我怎樣才能富有?於是,經常利用上班的時間做發財的夢,開始對教書不負責任。學生和家長意見很大,他得到了學校的黃牌警告,但他不悔改,每天還是想著發財。一次在一個朋友的鼓動下去做走私生意而被抓獲。其結果是財沒發成,還做了階下之囚。

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憤之中。他們牢騷滿腹,不思進取,工作中得過且過,和尚撞鍾,心思不專,更有甚者會鋌而走險,玩火燒身,走上了危險的境地。我們必須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

怎樣才能從這種不平衡的心理誤區中突圍出來呢?以下幾點值得考慮:

首先你要學會比較。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比較中,你就會獲得心理平衡。

不平衡心理源於比較方式不當,源於比較“參照係”選擇的失誤。前文所說的地方官員和教師,他們所選擇的比較“參照係”自然是那些風流倜儻的有錢人,自認為能力、才華不比他們差,而收獲卻比他們少,這是多麼不公平啊!而其實,隻要我們多想一想那些普通勞動者,我們的心理又何嚐會有這樣多的焦灼、急躁與失落,甚至是憤憤不平呢?麵對著眾多普通人,我們的心靈必然會多一份平靜豁達,甚至多一份愧疚。如果我們這樣想,還有什麼不平衡的呢?

心地無私是治愈心理不平衡疾病的良藥。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物質誘惑,特別是金錢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頭暈目眩,忘記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和起碼的準則,在追求心理平衡的過程中,倒向了腐敗、墮落的深淵。在他們身上缺少的就是聖潔的信念、奮鬥的理想。我們隻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就能夠自知、白明、自重、自省、自尊、自愛、自警、自勵。心裏永遠隻想著別人,就不會深受不平衡心理的折磨,就能夠達到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