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寶藏
地球是個富饒的星球,蘊藏了無數的寶藏,使人類得以生息繁衍。那麼,地球到底有多少類寶藏呢?
良田沃土
對人類來說,從地下深處開采出來的任何貴重金屬、寶石或礦石,都不如地殼表麵那幾尺厚的泥土寶貴,因為它是農業和林業的根基所在。泥土是岩石、熔岩和火山灰經過侵蝕而成的小顆粒。堅固的岩石之所以會粉碎,主要是由於風、水和溫度變化。氣候晝熱夜涼,岩石不斷脹縮,產生能使岩石破裂的壓力。岩石碎裂後,又因與雨水、地下水所含的弱酸或弱堿發生化學反應而分解,加上風的磨蝕作用而粉碎。岩石內礦物質不斷發生緩慢的化學變化,形成黏土。較穩定的礦物,如石英,則隻會越來越碎而成為沙粒。
良田的土壤含有大量礦物質和腐殖質(腐爛的有機物)。在赤道地帶等終年常有大雨的地方,土壤中的礦物質或腐殖質很容易被水衝走,剩下沒有養分的泥土。在有旱季的半幹旱地區,地下水把土壤中的礦物溶解,滲出地麵。水分在地麵蒸發後,留下礦物質在地麵結殼。若積存的是鐵的化合物,土壤便會呈赭紅色。鈣有時候也會經這種過程,在地麵上結殼或結核。經過漫長的時間,結殼越積越多,使沙漠的沙粒和泥土多半含有極高的鹽分。但是,用心灌溉和使用無機化學肥料,亦可使沙漠變成良田。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都發祥於有沃土良田的地方。亞洲大陸、中歐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上遊盆地,都有一層黃色的底土,叫做“黃土”。黃土是被風吹來落在上次冰期那些巨大大陸冰川邊緣的泥土。現在全世界的小麥、水稻和玉米大部分都是這些地區生產的。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雅魯藏布江流域,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流域,以及中東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新月沃土”地帶,數千年來始終是文化的中心,因為那裏的土地肥沃,而每年又能得到從遠山衝來的飽含礦物質的沉積物。
地下資源
18世紀末,森林多半已被砍伐殆盡,歐洲人便從地下尋找另一種新能源——煤。煤是一種化石燃料,由古代樹木經過地殼長期擠壓而成。煤通常埋藏在幾個沉積層之下。由於硬煤(無煙煤)快要耗盡,世界采煤業正致力從又大又淺的礦層開采煙煤和褐煤。但以目前的消耗量計算,現有的煤藏也會在300年內耗盡。
到了20世紀,煤炭時代為石油時代所取代。石油是另一種化石燃料,由古代海洋中微小生物的有機物質構成。20世紀70年代末期,世界年產石油共2000萬桶,但仍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中東的石油蘊藏極為豐富(占全球已知石油蘊藏量的一半以上),阿拉斯加、北海和墨西哥等地已在開采新油田,加上有可能從頁岩和砂焦油中提取石油,石油供應似乎很充裕,不過地質學家提出警告說,連未來的消耗計劃在內,全球石油會在100年內用光。
直到最近,大家才認為21世紀將是核能時代。但由於費用、技術、環境汙染等問題,加上對其安全性能的懷疑、對核子武器擴散的恐懼,使用核能的研究遭遇極大阻礙。至於太陽能的使用,在數年前曾因費用太大和不切實際而遭摒棄,現在已再度受到重視。很多人認為,太陽能的利用終將為我們解決長期能源需求問題。
金屬礦物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繼而進入鐵器時代後,便使文明堅定不移地朝著摩天大樓與登月火箭之路前進。我們現代工業社會的龐大經濟中心,以前都是在易采的金屬礦源附近發展形成的。今日世界的繁榮主要係於人類繼續利用於地殼中找到的金屬礦物。
鐵雖然是地球上最多的金屬,但大部分儲藏在地球核心。地殼的成分大約有8%是鋁,鐵占1%,鎂占2%,銅僅占五十萬分之一,像鋅或鉛等金屬則更少。那麼地殼裏怎麼會有大量金屬集中起來,供人類開采呢?地質學家說,在漸漸冷卻的岩漿裏,最普通的岩石如花崗岩,最先結晶。在逐漸冷卻的熔岩中,最後冷凝的是金屬,地殼裏的金屬受到壓迫從裂縫向上及向外流出,最後結晶形成礦脈。舉例來說,在北美蘇必略湖附近以及蒙大拿州巴特鎮,就曾從這種礦脈中開采出幾百萬噸上等的銅。岩漿上升時逐漸冷卻,由於不同的金屬會在不同的溫度結晶,所以鉛、鋅礦床可能會在銅礦床之上,而鎢則會在礦脈的較低處。
不過並非所有的金屬都是從這種原生礦脈中開采出來的。例如智利藏量豐富的硫酸銅礦,便是地下水慢慢滲出地麵,水分蒸發後留下的殘渣。澳洲、委內瑞拉、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北美洲的幾處世界最大的鐵礦礦藏,都是從早已侵蝕殆盡的山中衝出後,沉入古老的湖床或洋底積聚而成。鋁土礦,也就是鋁礦石,是長石風化後形成的。世界各地目前對較稀有的金屬例如鎳、釩和鉬等,需求量甚大,因為它們是製造合金的重要原料,可以用來和鋼、銅或其他金屬製成有用的合金。
建築用的岩石
偉大的文化,大多數都有獨特的建築物。長期以來,地殼的基岩一直是個豐富的倉庫,供應各式各樣的建築材料。遠在公元前26世紀,埃及人已經就近開采石灰岩,用來建造第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庫福金字塔。石灰岩是一種沉積岩,由無數死去已久的海洋生物貝殼化石經過緊壓和膠合而形成。那些生物在遠古的海洋中繁殖,死後骸骨積聚一起,經過極長的年代,一層層地沉積在海底。英國多佛的白堊崖就是著名的石灰岩礦。全世界各地石灰岩的產量都很豐富,建築大教堂和辦公大樓都缺不了這種岩石。希臘和羅馬人用來造華麗紀念碑的大理石,其實是變質的石灰岩。石灰岩在地殼裏受高溫和高壓,變成了一種可以打磨得很光滑的結晶岩石,就是大理石。砂岩是澳洲主要的建築材料,別的地方也用它來砌成宏偉建築物的正麵外牆,以壯觀瞻。砂岩是由沙灘或沙漠的沙混合矽土、氧化鐵等礦物質膠合而成的。各大洲最普遍而最堅硬的岩石就是花崗岩,這是一種由地球內部噴出來的熱岩漿,經過冷卻後結成晶體的火成岩。
今天,成本低而用途廣的主要建築材料當然是水泥。水泥是由粉狀石灰岩和黏土在高溫下混合而成。水泥加入水、沙和碎石混合後,再倒進模中就成為混凝土。混凝土中夾入鋼筋後,可以增強韌力,非任何其他材料可比,最為建築師所樂用,其用途之廣,也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既可造吊橋,又可造摩天大樓。石棉蛇紋石,呈現纖維狀,在製造耐熱的瓦片、絕緣體和牆板等方麵,代替了昔日的熟石膏,用途廣泛。石膏經過脫水之後便成為熟石膏,而石膏則是鹽湖裏的湖水被蒸發後所留下的礦物質。由此看來,到了一種原料不再有多大用處的時候,地球又會供應另一種有用的原料。
貴金屬
地球外殼的含銀量,隻占一千萬分之一;而白金和黃金的含量更少,每種隻占十億分之五。用金銀作為衡量財富的標準由來已久。16世紀西班牙探險家發現了白金後,竟用來偽造金錠,使世人對白金產生輕視的心理,認為白金是一種低賤的摻雜金屬。想不到今天白金的市價,竟約等於黃金的兩倍,真令人啼笑皆非。白金有抗蝕的特性,而且能夠抵受高溫,是現代許多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金屬。黃金依然是國際金融貨幣的基礎之一,世界各國擁有的黃金儲備約值40000億美元。
世界黃金年產量,大約有40%來自南非。在墨西哥、美國、加拿大和秘魯等國開采的銀,合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而加拿大、南非和前蘇聯則是出產白金的主要國家。黃金很少與其他元素結成化合物,因此在地殼裏發現的黃金通常相當純淨。一些南非金礦出產的黃金,是從古老山脈岩石中開采出來的。這些岩石受了風化作用,沉積在河床沙石中成為沙金礦藏。今天,黃金是從狹窄的“礦脈”中開采出來。19世紀中葉,澳洲和美國加州,由於發現沙中有塊金、片金和沙金,掀起了淘金熱。隨後才開采位於河流上遊山中的“母脈”。白金和銀開采出來的時候,都差不多是完全純淨的金屬。雖然銀很多時候也和別的元素結合成為化合物如氯化銀等,但是從化合物中提煉銀,往往是無利可圖的。
塊金通常都含有合金,其中銀約占8%,還有少量的白金、銅和其他金屬。銀的分量越多,金的顏色也越白。從前提煉黃金,大多利用銻和汞(或稱“水銀”)。不過現在都已經改用電解提煉法了。這種方法是把未經提煉的黃金放在酸液內,然後通電,使純金積聚在陰極上,而銀及其他金屬則會變成“陽極泥”沉到底部,再經化學方法處理,就可以提煉出黃金來。
寶石
如果要詳述地球的自然寶藏,當然不能忘了那些寶石。由於寶石在某些特殊工業裏有新的用途,所以現代的寶石琢磨工人的獨門手藝,隻限於琢磨珠寶首飾。地球各大洲都以出產一種或幾種寶石而聞名。南非以出產數量龐大得驚人的鑽石馳名於世,印度、巴西、西伯利亞、坦桑尼亞及西非等地,也出產鑽石。
此外還有其他高價的寶石,例如盛產於秘魯、哥倫比亞、南非以及俄羅斯的綠寶石;主要來自緬甸和斯裏蘭卡的紅寶石;目前以澳洲和亞洲為主要產地的藍寶石等。隻要自然環境適合,便不難找得到一些寶石。
鑽石是由碳原子受地層深處的高溫高壓結晶而成,其他大多數的寶石都是蘊藏在一種稱為偉晶岩的特殊地層內。偉晶岩是由地球內部升到表層的熔岩形成。岩漿帶著含有礦物質的酸性溶液,通過地殼岩石的裂縫湧上來。這些溶液冷卻時,原本溶解在其中的礦物質便凝結成晶體。有時候偉晶岩裏蘊藏的石英、碧璽和其他寶石的晶體,體積異常巨大。以前曾發現過一塊綠寶石晶體,重量竟達數百公斤。但是珍貴的寶石很少會這麼大。現在所知,世上最大的鑽石是1905年在南非發現的“柯裏南”。這顆鑽石長13.3厘米,重3601克拉,約等於0.58公斤,後來切割磨成105顆寶石。
寶石能夠成為礦物之王,主要是因為具有近乎完美無缺的晶體結構。寶石特有的硬度、光澤和透明度,視其晶體結構中的原子排列方式而定,而這些特性也決定了寶石本身的價值。鑽石質地堅硬無比,在光線直射下能夠發出美麗的閃光,這都是它那碳晶體的結構使然。藍寶石的星彩,是因為在形成時,有氣泡困在晶體內組成交錯的圖形而產生。紅寶石和藍寶石在化學結構上,並沒有分別,同樣是氧和鋁的化合物。不過,在顏色上一種是血紅,一種是深藍,主要是因為各含一些不同的雜質:紅寶石裏有鉻原子,而藍寶石裏有鐵原子和鈦原子。綠寶石是由氧、矽、鋁和鈹等元素構成,它那美麗而濃淡不一的綠色,主要是來自雜質的鈦原子和鉻原子。
化學產品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生活與大量化學產品發生越來越密切的關係,由肥料到藥品,都是化學產品。有些有機物質用來製造塑料和藥品,有些則用來製造氨、合成纖維等工業和人類生存所需的產品。鹽田是無機化合物的最大寶庫之一,目前世界每年采鹽約1億噸。世界各大洲多盛產鹽。鹽礦是古代含鹽的湖水或海水在水分幹涸後剩下的殘渣。中東的死海和美國的大鹽湖,目前還看得到水分逐漸蒸發,鹽越積越多的現象。人類還設法加速這種自然作用,把含有大量溶解礦物質的水抽入蒸發池,以便待水幹涸後,掘取池中留下的礦物。鹽田除有人類賴以生存的食鹽外,還有大量可做肥料的鉀堿、製造肥皂和紙張的鈉鹽、做熟石膏的石膏,以及許多對現代工業有極大價值的稀有化學品。
重要的鹽礦通常都在世界的沙漠地帶。例如智利山區的亞他加馬沙漠盛產硝酸鹽,這是製造炸藥和肥料的主要原料;北美洲西部沙漠盛產硼酸鹽,這是玻璃和搪瓷工業的重要原料。沙漠的鹽礦由於礦泉水積年累月由下麵滲上來,把礦物質積存在沙漠底層。因為沙漠地帶雨水太少或根本沒有雨水,因此無法把礦物質衝走,便一直留在那裏。死火山附近常有硫礦,因為火山爆發時,天然的硫礦會從火山噴出來。但是硫黃也會與天然氣、石油一道藏在鹽丘裏。從鹽丘提取硫黃的辦法,是把熱水灌入硫層,然後把水抽出來,再加以精煉。
大陸輪廓為什麼呈倒三角形
地球上絕大部分大陸都是南部較狹窄,呈尖狀,越往北越寬,一個個如同頂點朝南的“倒立”三角形。南極洲的倒三角形狀不夠明顯,若以亞歐大陸為中心看,南極大陸也是“倒立”的,瀕臨印度洋的東南沿海岸線與緯線圈呈平行狀,構成三角形的一邊;西南極的南極半島呈尖狀,構成南極洲“倒立”三角形的頂點。七大洲中,唯獨澳大利亞大陸是個例外。據說,大約在2億多年前,這片大陸是從貢瓦納古大陸分裂漂移而來的,產生了旋轉,形成現在與其他大陸方向不同的“直立”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朝北。
極光的成因
居住在南北極圈的人,常能看到極光。這種絢麗的光彩,靜靜地映在極地的冰雪之上,讓人眼花繚亂。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在極地的夜晚,極光經常寂靜的閃耀,偶爾加強的時候,在有人居住的地區也看得見。這種強烈的極地光暴,像彩色繽紛的回卷光帶,有時還會發出怪異的嘶嘶聲和劈啪聲,通常在太陽表麵有大耀斑爆發後一日之內發生。耀斑則多半在太陽黑子特別活躍的時期出現。太陽黑子的活動似乎每11年一個周期(最近一次巔峰活動時期發生於2002年)。科學家相信,極光的形成很像電視屏幕上圖像的形成。要電視顯出圖像,需用電磁把電子束聚集在熒光屏上。地球磁場的作用相同,把來自太陽的電子和其他粒子,聚焦在地球磁極上方的天空“屏幕”上。在南北兩極,地球的磁場形如漏鬥,尖端低垂向地球。太陽粒子在兩極上方的磁力漏鬥中旋轉降向地球時,會撞擊並激發高層大氣的原子,受激原子就發出閃耀而怪異的極光。目前已知氧原子會發出紅光和綠光;氮原子會發出紫光、藍光或紅光;太陽粒子本身則會發出微弱的黃光和紅光。不尋常的極地光暴為什麼總是在耀斑爆發後發生呢?因為耀斑會放出高速的粒子濃雲,使太陽風的強度增加。
通過一般光學望遠鏡觀測太陽,觀測到的是光球層(太陽大氣層的最裏層)的活動。在光球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黑色斑點,叫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在日麵上的大小、多少、位置和形態等,每日都不一樣。太陽黑子是光球層物質劇烈運動形成的局部強磁場區域,是光球層活動的重要標誌。長期觀測太陽黑子就會發現,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有時甚至幾天,幾十天日麵上都沒有黑子。天文學家們早已注意到,太陽黑子從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到下一次最多(或最少)的年份,大約相隔11年。也就是說,太陽黑子有平均11年的活動周期,這也是整個太陽的活動周期。天文學家把太陽黑子最多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峰年”,把太陽黑子最少的年份稱為“太陽活動寧靜年”。
潮汐的成因
潮汐現象對去過海邊的人都不陌生。當海水上漲的時候,大片的海灘都被淹沒,而當海水落的時候,又露出了大片的海灘,可以去趕海。這就是潮汐現象。
海水為什麼有時會上漲,有時會下落,而且那麼有規律呢?
很早以前,古代希臘的航海家比戴阿斯,在大西洋沿岸,發現每月有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和兩次特別小的低潮,並且高潮總是出現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而低潮總是出現在上弦月和下弦月(即隻能看到月牙時)。因此,他斷定,潮汐現象是因為月亮產生的。
我國東漢時的哲學家王充則直截了當地指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現代科學也證實潮汐現象的確與月亮有關。
由於星球間存在萬有引力,因此可以想象,如果地球是全部被海洋覆蓋的“水球”,那麼在月球引力作用下,“水球”就會被拉成蛋一樣的長形的球,對著月球和背著月球的兩點都是隆起的。地球每天自轉一圈,對某一地點來說,那個地方的海水就會發生兩次的漲落。也就是說,從這次漲潮到下一次漲潮,或者說,從這一次落潮到下一次落潮,大約是相隔半天時間。
可為什麼每月會發生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呢?
原來,太陽對地球也有引力,但由於太陽和地球距離較遠,引力較小,平時不明顯。可當地球、月亮和太陽處於一條直線(滿月或新月)時,月亮對海水的引力和太陽對海水的引力疊加在一起,就出現了大潮。當月亮與地球和太陽與地球形成的角度呈直角(上弦月或下弦月)時,兩種引力相互抵消,出現了小潮,由於這種情況每月出現兩次,所以每個月總有兩次特別大的高潮和特別小的低潮。
海水漲落是一種極複雜的自然現象,除主要與月亮、太陽和地球的相對位置有關外,還與海盆的形狀、海水的深度、氣流的情況等有一定關係。
風、水與冰的侵蝕
古諺語說:“滴水不停,無石不損。”這話直到今天仍然正確。科學家進一步發現,水的侵蝕力隻是幾種經常侵蝕大地的力量之一。江河溪澗雖有衝走鬆土的力量,可是,如果帶尖銳棱角的岩石粒不是因風化及分解作用先行鬆脫,流水的磨蝕作用也不可能那樣迅速。
風化作用主要看氣候條件而定,特別是氣溫和雨量。氣溫反複升降,例如沙漠的晝夜溫差較大,使岩石反複膨脹及收縮——這種脹縮力可使岩石崩裂。除此之外,滲入岩石孔縫裏的水,結冰時便膨脹起來,好像楔子一樣,把岩石劈開,把鋸齒狀的岩石邊緣弄成圓鈍,還把大塊岩石分裂成碎塊。植物的根也伸進岩石縫裏,在生長時產生另一種壓迫力。懸崖或山腹的岩石,在冷熱變化及植物生長等因素侵襲下,變得脆弱了。地心引力使。岩屑碎石掉下來,落在山麓,形成一個個岩屑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岩屑碎石,在積雪融解及下雨時,被衝入江河溪澗。這些侵蝕後產生的物質,發揮另一種作用,成為流動的研磨劑。摩擦作用能使峽穀擴大,也能使堅硬岩石上的河床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