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物(5)(1 / 3)

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

太陽落山以後,天慢慢黑下來。許多小鳥歸巢了,這時,蝙蝠睡醒了,從巢中飛出來。蝙蝠會飛,但是它不是鳥,是一種哺乳動物。為什麼蝙蝠是哺乳動物呢?

鳥產卵,用卵孵出小鳥。蝙蝠不產卵,小蝙蝠像小貓似的那樣生出來。母蝙蝠用它自己的奶喂養小蝙蝠。就像貓、牛和人類一樣,被叫做哺乳動物。

鳥身上有羽毛,蝙蝠跟鳥大不相同,它身上沒有羽毛,而是長了一層細細的軟毛,和哺乳動物身上長的皮毛完全一樣。

鳥有翅膀,它們用翅膀飛行。蝙蝠卻有和哺乳動物一樣的四肢,隻是它的前肢變化了,在前肢、後肢和尾巴之間,長出了一層薄薄的翼膜。蝙蝠是靠這層翼膜飛行的。

所以,蝙蝠不是鳥,是哺乳動物。是惟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

會叩頭的蟲

叩頭蟲是金針蟲的成蟲,幼蟲在地下咬食莊稼的根,成蟲卻在地表爬來爬去,覓食腐殖質。叩頭蟲有躲避危險和越過

障礙的本領。當叩頭蟲遇到驚險時,它便仰麵朝天地躺在地上,突然,猛地一縮就彈了起來,順空中來了個前滾翻,落到地麵上時,正好腳向下停在那裏,趁天敵還沒有摸清是怎麼回事,就逃之夭夭了。

叩頭蟲能“叩頭”,原來它的秘密在胸部,它前胸腹麵有一個楔形的突起,正好插入到中胸腹麵的一個槽裏去,這兩個東西鑲嵌起來,就形成一個靈活的彈力機關,當它體內強大肌肉收縮時,使前胸準確而有力地向中胸收攏,一點也不偏地撞擊著地麵,借助地麵的反彈力,便跳躍起來了。

如果在野外捉到叩頭蟲,把它捏在手裏的時候,它仍然使用這個方法想翻騰跳躍,可是身子被捏住了,所以前胸和頭不住地“叩”起來,如果把它靠近你的指甲或桌麵,那它就會叩頭叩出聲音,好像在給人拜年。

變色龍

在非洲大陸以及印度等地的樹林中,常常可以見到一種膚色奇特的動物,在綠油油的樹上,它的身體呈綠色;伏在岩石上時,則變成灰色;受驚或發怒時,又隨機變成藍綠色或黑色,同它的隱蔽處的顏色渾然一體,讓人很難發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變色龍,它的學名叫避役。避役是一種樹棲爬行動物,它常靜悄悄地在樹枝上等待,左右眼能向不同的方向轉動,進行窺視。當昆蟲飛進時,它就吐出長舌頭,舌頭前端能夠脹大,分泌黏液,以粘捕昆蟲。

避役變色就是它在進化過程中,為生存而選擇形成的一種保護自己,捕捉食物的適應性現象。它的變色秘密是什麼呢?科學家研究發現,避役身體的顏色變化是由環境的光線、溫度、濕度,或受到驚嚇後,它皮膚內的色素細胞擴散和收縮造成的。

原來,避役的真皮有四層,最外層是許多含有黃色素的細胞及少量含紅色素的細胞,第二層能反射藍光,第三層能反射白光,最裏麵一層裏含黑色素的細胞。含黑色素的細胞能通過許多長管和幾個真皮層相通。當黑色素擴散到表麵一層時,體色呈深棕色或黑色;當黑色素集中到第二層時,則體色呈淺黃或淺綠;黑色素進入反射白光層時,則身體又呈深綠色;如果黑色素不擴散,體表就呈現出灰色。各種色素的細胞轉移,是受光線、溫度、濕度等環境變化所控製。當避役在強光照耀下,體色變得淺淡;置於黑暗的環境中,體色加深。當溫度升高時,避役皮膚的色素收縮,皮膚顏色變得淺淡;溫度降低後,皮膚色素擴散,皮膚顏色深濃。另外,除了眾多的環境因素影響避役的變色,也受神經係統的間接控製。因為環境變化會使避役的腦垂體所分泌的激素改變,進而使神經受的刺激不同,影響避役體色改變。

會噴水柱的鯨

鯨是海洋中的“巨人”,也是現在地球上最大的動物。不少人誤認為鯨是魚,實際它並不是魚,而是獸。它屬於哺乳綱鯨目。

在幾百萬年以前,鯨也是生活在陸地上,那時它們有四條腿,能在陸上行走。後來由於生活條件改變,它們便遷居到水中生活。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們的身體構造逐漸發生了變化,前肢變成了像魚那樣的胸鰭,尾巴變得扁平,和舵一樣,整個身體變為流線型,以便在水中遊泳。鯨到水中之後,雖然外部器官起了巨大變化,以致被誤認為是魚,但它們的內部器官仍然保持陸上生活的某些特點,如肺呼吸、胎生、哺乳等。

鯨由於用肺呼吸,因而不能在水下停留很長的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就必須到水麵上呼吸一次;短的10多分鍾就得出來一次。當鯨浮出水麵時,要先把肺中的大量廢氣排出,排出的氣體壓力很大,能把接近鼻孔的海水噴射出海麵;同時伴隨著巨大的聲響,很像小火車的汽笛。由於海麵上的空氣比鯨肺中的氣體涼,所以從鯨肺中呼出的濕氣,一遇冷空氣就凝結成許多小水滴,形成霧狀水柱。這種現象叫做“噴潮”或“噴水”。各種鯨噴出的水柱,高度、形狀各有不同,藍鯨的噴水柱高達9~10米。捕鯨者不僅可以根據海麵上的水柱發現鯨的行蹤,而且可以根據水柱的高低和形狀來判斷鯨的種類。

夏眠動物——海參

海參是潛居於從深海到淺海底部泥沙裏的一種棘皮動物。在它那細長的、肉乎乎的身上,長滿了肉刺,頗像一根黃瓜,人們形象地稱它為“海黃瓜”。在海參身體前端的中央有一小孔,這是它的嘴。它從嘴裏吸進海水,再從肛門噴出。在海參嘴的四周,有一圈圓柱狀像茉莉花似的觸手,這是它取食的工具。在它身體的腹麵上還有許多管足,它憑借著這些管足,可在硬底質的海底爬行。

海參約有900種,分布在世界各海洋裏。我國的海參種類較多,其中有20多種可以食用。像刺參和梅花參是中外聞名的海產珍品。

不少人都覺得海參軟綿綿的,沒有骨頭,其實不然。海參是有骨頭的,隻是它的骨片大多退化而且埋在體壁內,又非常小,要在顯微鏡下放大幾十倍才能看清。據統計,有的海參體內有近2000萬個小骨片呢。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這些骨片中較明顯的是石灰環,它像一圈項鏈圍在海參的咽喉四周,有的海參在泄殖腔附近還有薄薄的肛板。

從海參的小骨片上,可以了解到它們發展的曆史。早在6億多年前,海參就出現在地球上了,它們生活在細沙海底、岩礁底或珊瑚沙底等地方。經調查研究發現,深海海參的種類很多,在4000米深處,它們占那裏總生物量的50%,而在800米深處,則高達90%,可見深海海參有極強的適應深海環境的能力。

海參不愛活動,行動緩慢,在生存的競爭中,“練”出了一套特殊本領:一旦遇到敵害,在萬不得已的時刻,它能從口中把內髒吐出來,“送”給對方,自己趁機溜走。請不用擔心,它不會死。這種動物的再生能力極強,過不了多久又能長出新的內髒。

說來有趣,不少動物到了秋末冬初,由於氣候寒冷及食物來源斷絕,先後躲到樹洞、岩洞、泥土下去“冬眠”。海參卻相反,它有個夏眠的習慣,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海參是以浮遊生物為生的。當小生物多的時候,它們就大吃大喝,生活過得很愉快。然而,入夏以後,上層生物都浮到海麵進行一年一度的繁殖。這時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也浮到了海麵上,以吃小生物為生的海參都餓得爬不動了,作為應付這一期間挨餓的對策,它們除了“睡眠”外,別無辦法。既然一般動物在冬季迫於食物中斷可以進行冬眠,那麼,海參迫於夏季的食物中斷,又何嚐不可以進行夏眠呢?

靠獠牙行走的海獸——海象

一次,人們發現一隻巨大的海象從水裏爬上岸,抖擻著濕漉漉的軀體,然後懶洋洋地躺下身來曬太陽。它很警覺,不時眯縫著眼睛環顧四周,以免發生不測。偏偏十分湊巧,遠處又蹦出一隻白熊,它一路搖擺著,慢慢走著。當它一發現海象,就急忙奔跑過來,在距海象30米的地方停住了腳步。它選擇一個較高的地勢,準備向海象作試探性的進攻。它先搬起一塊大石頭向海象砸去,又刨起冰屑向它撒去。此時海象雖然感到陣陣疼痛,卻總是盡量克製自己,保持鎮靜。它慢慢立起上半身,若無其事地緩緩向海邊挪動。

海象的外貌異常醜陋,那長長獠牙、充血閃光的眼睛、上唇的厚肉墊上長滿粗硬密麻約有10厘米長的胡須,多達400根左右。特別是那對0.3~0.9米長的粗長獠牙,看上去很可怕。它在浮冰上走路或者從水中爬到冰上,也是靠這獠牙的幫助。它把龐大的身軀的一半移到冰塊,再把牙齒插到冰塊裏,然後緊縮頸部的肉,將身體向前緩緩移動,最後在冰塊上站定。海象上岸後就利用兩隻前鰭腳行走了,這是為了防止它的獠牙受到過多的磨損和傷害。

每年4~5月,海象在水中進行交配或養育。交配一般1~3年一次,經過長達一年的妊娠期,分娩總是極快而順當的。小海象出生後由母海象帶著下水,半個月後就會適應水中生活。海象周身有毛皮,小海象的毛皮呈黑綠色,成年的雌海象呈褐色,雄海象為紅褐色或粉紅色。隨著年歲的增長,皮毛的色澤漸漸變淺,失去原有的光澤,顯得異常粗糙,仿佛枯幹的樹皮。

海象一般生活在產有軟體動物的淺海灘,喜歡幾十幾百隻群居在一起。為了捕食,它們能潛入70~100米左右的深水區,但滯留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就得浮出水麵,爬上冰塊休息。有的壯年海象能夠長時間在海中遊動,將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麵仰泳,有時還能在水麵站立行走。每年秋季,淺灘開始結有厚厚的冰層,海象就得遷往遠處的廣闊水域生活。目前全世界約有海象15萬頭左右。一般海象的平均體長為3~5米,體重700~800千克;但世界海洋史的資料曾記載,最大的海象長達20米,體重1500千克,實屬罕見。

會使用工具的海獸——海獺

海獺是海獸中最小的一種,雄海獺身體隻有1.47米左右,約重45千克,與狗相仿;雌海獺長約1.39米左右,重33千克。它那小小的腦袋,不大的耳朵。吻端裸出,上唇長著胡須,肥而圓的軀體,形態像鼬,因而專家們把它歸人食肉目鼬科。它的前肢裸出並彎曲,尾巴扁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肢又扁又闊,從外表上看好像魚的鰭,可內部卻沒有鰭的結構,而是由趾骨構成。海獺也有5個趾,第一趾最長,骨頭外邊包裹著皮膜,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劃水槳片。當它們在水中遊動時,流線型的身軀像魚一樣起伏運動,身體十分柔軟,同時再用兩個後肢交換著劃水,拖在後邊那扁平的尾巴隨時起著槳和舵的作用,因此轉身穿浪都十分靈活。海獺不僅是潛水和遊泳的行家,而且是優秀的跳水運動員。它們常常爬到岸邊岩石上,縱身跳入大海,其空中動作非常優美;然後以螺旋形的軌跡悄然入水,甚直沒有什麼水花飛起。若是哪個國家的跳水運動員達到這個水平,那肯定得到滿分。

海獺的攝食方式非常巧妙,以海膽、鮑魚、貽貝、牡蠣等動物為食,有時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動緩慢的底棲魚類。牡蠣、海膽等的殼很堅硬,海獺用牙齒是咬不動的,所以它將潛水覓食時找到的食物挾於前肢下帶回,在前肢下鬆弛的皮囊裏一次可裝下25隻海膽,同時揀回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當它浮出水麵時,仰遊水麵,將腳部當飯桌,用短胖的前肢夾住海膽等食物往石頭上猛擊,待殼破肉出時再吞而食之,吃飽後它把剩餘食物和石塊放置胸前休息,雖經濤卷浪打而不失落。它可以

一連幾次潛水,出水後都用同一塊石頭砸食物,因而被稱為巧用工具的動物。它不僅能使用工具,而且還會保存工具反複使用。海獺每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體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說明海獺的新陳代謝功能是很強的。

海獺全身披有側剛毛和絨毛,絨毛致密而柔軟,剛毛起著保護絨毛的作用。我們知道,生長在海水裏的哺乳動物必須有一種防寒、保暖的機製,因為海水的溫度總是低於海獸的體溫,而海水的傳熱比空氣的傳熱要快4倍。有些海獸靠著厚的皮下脂肪保暖,散熱很少,如鯨魚,身上幾乎沒有毛。海獺的皮下脂肪僅占它體重的1.8%,與鯨魚和海豹的脂肪層相比,微不足道,起不到絕緣、保溫的作用,因而它“必須”有一層天衣無縫的厚厚的皮毛;同時全身皮毛上塗有一層脂肪,以達到滴水不沾的程度。

海獺十分喜愛梳妝打扮,它在飽食之後要花上很多時間用爪子梳理皮毛。梳理時從頭至尾,十分仔細,其實這種打扮並非為了漂亮,而是因為毛皮蓬亂汙髒之後,如不疏理清潔,就會失去絕緣、保溫作用。此外,梳理毛皮時的機械運動還可以刺激皮膚下的皮腺,加強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保持塗有豐富的脂肪層,以達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獺是一種高智商動物,善於利用周圍的環境條件:海洋潮起潮落,並受海流和海浪的影響,是永遠也不會寧靜的;而海獺卻總是選擇有海藻的海區睡覺過夜,它們用海藻纏繞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就不會在睡著時被海浪和潮流衝走。

海中美人魚——儒艮

美人魚的傳說,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已經流傳很久了。其實美人魚既不美,也不是魚。

美人魚學名叫儒艮,屬哺乳綱、儒艮科,它的外形有些像鯨,但是它的頭和軀幹之間有短的頸,這是與鯨所不同的地方。前肢成槳狀,和真正的魚的尾鰭很相似。要說美人魚美可太過獎了。你看,在它圓圓的腦袋上,長著兩隻小眼睛,鼻孔卻又長在頭頂上,嘴向下張著,上唇不但特別厚而且還向上翹起,雄美人魚還多生有兩枚大獠牙,突出在嘴外,就其外貌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醜八怪。

儒艮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雌儒艮懷孕5個月就能生仔,每次隻產一仔,小儒艮剛出生時體重約20多千克。出生後的儒艮趴在母獸的背上,母獸將它托出水麵進行呼吸,然後再慢慢放到水中。大約要經過半年左右,小儒艮才開始吃水草,在二三年內它都跟著母親一起活動,直到小儒艮性成熟後,它才自己獨立地去生活。一般成年儒艮身長可達4米左右。

儒艮的眼力不好,但其嗅覺相當靈敏。它的牙齒寬而平,很適合吃海藻、水草等水生植物。儒艮的胃和牛胃一樣,也有四個室,這樣可以充分消化和磨碎食物。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它起源於陸生食草動物,最後才來到海洋生活。

現存的儒艮僅有三種,它們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亞非沿岸以及東南亞、日本和我國。

由於對儒艮的無情濫捕,致使儒艮的數量日趨減少,已瀕臨滅絕。目前國際上已成立了儒艮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如何使儒艮在清除水道、水庫中的雜草方麵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同時,研究如何采取措施進行保護,以及進行人工繁殖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