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長得一幅溫文爾雅的樣子,一般情況下,無論與食草動物或食肉動物都能和平共處,表現出友善的樣子。但是當遇到自己的天敵,如黑熊、豺、豹的時候,它是決不甘心示弱的。處在發情期的雄性熊貓到了一起,一場爭奪情侶的大戰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在動物園裏還發生過大熊貓傷害飼養員的事。
熊貓形體碩大,但大熊貓剛剛生下來的幼仔並不“大”,其體重僅在70~180克之間,一個有經驗的飼養員竟難以單純從形體上來斷定一隻雌性熊貓是否懷孕。初生的仔熊貓雖然很小,但它的生長速度並不慢,到一個月時體重達1500克,半年時則可達14公斤左右,而到一歲時更重達35公斤左右,大約5~6年,達到性成熟期,這時的體重可達100多公斤。
大熊貓因為其數量的“稀”,而顯得“珍貴”,但是更重要的不隻在數量“稀”,而在其品種確實“珍”。大熊貓是一種當今動物世界中留存著的極少數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種,動物學界因此稱它為動物中的“活化石”。據對大熊貓的化石測定,可以推斷大約1200萬年前大熊貓就在地球上出現了,但是體型比現在的大熊貓小,到300萬年前的更新紀中期才有個頭較大的大熊貓。這與當時地球上氣候濕潤,能給大熊貓提供豐富的食物密切相關。那時大熊貓的分布麵比現在廣得多。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陝西、山西等地都有過大熊貓的足跡。由於氣候的變遷、植被的變化,尤其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把大熊貓最終“擠”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條高山峽穀之中。然而曆經千萬年的變化,大熊貓還是幸存下來了,除了形體的變化外,它的身體內部結構幾乎沒有變化,而與之同時代的巨齒虎、猛瑪等早就從地球上絕跡了。“動物的活化石”的美稱,對於大熊貓來說,那是當之無愧的了。正是由於大熊貓的無可比擬的珍稀,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在1961年選定大熊貓作為該會的會徽標誌。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熊貓曾經遇到過一次無法抗禦的天災。1975~1976年,在四川北部地區和甘肅南部一些地區發生了大麵積的竹林開花枯萎,以食竹為生的大熊貓由於無竹可食,竟餓死了130多隻,這件事引起了黨、政府和全國人民的嚴重關注。
為了更好地保護大熊貓,從1975年開始,國家劃定了十餘個以熊貓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四川省的臥龍自然保護區為最大的保護區,麵積為20萬公頃。在保護區內還設有大熊貓研究中心和大熊貓飼養站。在研究中心內,除了我國研究大熊貓的專家以外,還有一些外國專家也參加了研究工作。
大熊貓既然如此珍貴、稀有,有什麼辦法能使它的數量迅速增加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建立自然保護區,隻能保護其不受傷害,保證其自然繁殖。然而大熊貓的自然繁殖率極低,剩下的一條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首先,大熊貓的人工飼養量極為有限,這就決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貓數量極少。此外,由於受大熊貓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術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約在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兩隻。而大熊貓產仔後,仔熊貓的成活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由此看來,大熊貓家族的繁盛,至少在目前還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我們期盼著有關專家們盡早解決這一難題。
再說說大熊貓的“家譜”問題。動物學界發現大熊貓在1869年,而我國對於大熊貓早就有所記載,隻不過不叫大熊貓罷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爾雅》一書中對大熊貓就有過記載,書中稱其為“狨”;在《後漢書》中稱其為“貊獸”,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貘屏讚》中的“貘”也就是大熊貓。唐代鹹陽宮中的上林苑還飼養過大熊貓。到了宋代,又有大熊貓為貔休。然而上麵這些稱呼都是古代流傳於民間的俗名,而不是動物界確認的學名。從親緣上講,大熊貓與熊有某些親緣關係,而與貓則說不上一點親緣關係。國外的科學家們總想從親緣關係上將它歸屬於熊類或浣熊類,我國的動物學家們則從實際出發,把大熊貓單列為熊貓科,而此科僅有一屬一種,這樣“大熊貓”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稱號。
大熊貓還有不少別名、別號。由於它獨產於我國,國外有人稱它為華熊,由於它以食竹為主,有人稱它為竹熊,由於它毛色以白為主,有人稱它為白熊,由於它白色中夾黑,有人稱它為花熊,由於它與熊有親緣關係而又有些像貓,有人稱它為大貓熊,這些都是它的別名。大熊貓是一種現存的古老物種,有人就給它起了“動物的活化石”這一別號;大熊貓棲息在深山幽穀的密密竹林之中,因而又獲得了“竹林隱士”的別號。
大熊貓以其珍貴而稀有,獲得過不少無可比擬的殊榮:在1990年舉行的亞運會上,大熊貓被定為大會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屆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為了給大會增添隆重、熱烈的氣氛,洛杉磯市政特地向我國借了一對大熊貓,該市動物園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萬參觀者。1978年我國贈送給日本的大熊貓“蘭蘭”不幸病故,一億多人口的日本國竟有3000萬人為大熊貓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中。世界人民這樣珍視大熊貓,作為大熊貓故鄉的中國人,更應當無比珍愛我國所獨有的國寶大熊貓。
魚中珍品——中華鱘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珍貴魚種,生活在河口海域,繁殖時期溯長江而上,至四川的合江和屏山一帶產卵。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又有“長江魚王”之名。中華鱘是經濟價值極高的魚類,肉味鮮美,魚卵更是享譽中外的珍品——鱘魚子。
但說到“珍貴”,則因為它們是一種稀有的活化石。中華鱘最早出現在1.5億年前的中生代,介於軟骨與硬骨魚之間。它的骨骼為軟骨,尾部是歪型尾,全身披有堅硬的骨質磷,屬於軟骨硬鱗魚類,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
中華鱘要經過十年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然後它們千裏迢迢返回長江產卵。中華鱘每隔2~3年產卵一次,但一次能產100萬粒卵。盡管如此,能夠孵育出的小中華鱘數量卻很低。它們沿河而下,回到海中成長發育,直至成年,才再回老家。近來長江上興建了攔江工程,阻塞了中華鱘及其他珍貴魚類“回家”的道路。為保護魚中珍品,保護這一活化石,有關方麵正在采取解救措施。
最美麗的靈長類——金絲猴
提起我國動物中的國寶,人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大熊貓,但是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會忘了金絲猴,尤其國外動物界更是如此。因為它是中國獨有、世界無二的一種稀有動物。許多國外動物界人士為了一見它的“廬山真貌”,專程越洋過海來中國考察。
金絲猴這一雅號,顧名思義是源於它那與眾不同的金黃色體毛。然而與其獨特的形體特征相關的雅號還有兩個:它長著一副藍色的麵孔,因此它又被稱為藍麵猴;它那藍色的臉上又長著一隻鼻孔朝天翻著的鼻子,所以它又有了一個仰鼻猴的雅號。
金絲猴的體型在猴類中算是粗壯的了。它身高在70~80公分,母猴稍矮些,也在60公分左右。體重多在10公斤以上,雄性的體重可超過15公斤。它那幾乎與身體等長的尾巴,長達60~80公分。它那獨具特色、因之而得名的體毛竟長達50~60公分。
金絲猴有一對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別有特色、向上翻著的鼻子,鼻梁既小又塌,每當下雨的時候它要不就低著頭,要不就用前肢捂著鼻子,或者發揮長尾巴的作用,把尾巴甩過來蓋著鼻孔,免得雨水流進去。它的嘴巴圓圓的,長著兩片厚嘴唇,雄性金絲猴在嘴的兩側各長著一隻肉瘤,這肉瘤隨著日月的增加越長越大、越長越硬。它腦袋兩側長著一對不算大而豎起的耳朵。
金絲猴喜歡棲息在林木茂盛的高山上,主要在樹上嬉戲、活動、摘取食物。如果下地活動,它們就把長尾巴搭在肩上,這樣行動就比較自由了。金絲猴也有垂直遷徙的活動規律。它們的活動範圍一般在海拔1500~3500米的高度,它們不怕寒冷,但是冬季也要往海拔較低的地方遷徙,為的是便於覓食。夏季到來時,它們早早地就遷徙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因為它們非常怕熱。這與滿身的長毛不無關係。
遷徙時猴王義不容辭地走在前麵帶路,幼猴夾在中間,幾隻成熟母猴在後,幾隻在中間照料幼猴。
金絲猴喜歡群居,每群少則十餘隻,多則上百以至數百隻。金絲猴的猴群中也有一個猴王,這個猴王身材壯實,體力充沛,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是曆次你死我活的爭取權力鬥爭中的獲勝者,角鬥的冠軍寶座,也是猴王的寶座。獲得猴王寶座的當然是雄性的金絲猴了。它一副威嚴的姿態,行走時把尾巴翹得高高的,很有王者風度,臣民們則前呼後擁,以示臣服,王後、王妃也緊隨身旁。在金絲猴的家族中,猴主雖然妻妾成群,威風凜凜,但是它的生活並不瀟灑,它承擔著保衛家族的重任。家族的其他成員在覓食、嬉戲時,它要攀援到樹木的高處,觀察有無敵情。一旦發現敵情,它就要向家族成員報警,並帶領家族逃離。一群金絲猴隻有一隻成年壯公猴,而且必須處在領袖地位,有時也有其他成年公猴,但是必須服從猴王,並不得沾染後妃。幼猴長大了,或者鬧分裂,拉出一群猴子建立新家族,或者打倒老猴王,奪來猴王寶座。但是將王位奪到手並不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