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動物(7)(1 / 3)

聰明的豬

豬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長得肥頭大耳,吃飽了就睡的愚蠢的動物,其實不然。

美國馬裏蘭州有一對夫婦,經常讓小孩子們騎豬玩。經過適當的訓練,豬很快就學會跳舞、打滾、挑水、拉車、拿報紙,以及把東西找回來。

經過動物學家的進一步測驗訓練,發現豬的智能並不比狗差,而且訓練時間比狗還要短。在很多情況下,豬比狗更聰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種技巧,豬都可以做。在音樂的伴奏下,豬演員能表演“獨舞”和“雙人舞”,還會表演花色打滾、玩蹺蹺板、過橋等節目,是一名出色的動物雜技演員。

人們還發現,豬的感情很豐富。它會用不同的吼叫聲、咆哮聲、呼嘯聲和扇耳舞尾等動作,表達自己的感情。

豬的嗅覺很靈敏,因而有人便讓它尋找丟失的東西,或在戰場上嗅出地雷。在德國薩克森州,警察局專門訓練了一頭野豬,使它成為“警豬”。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糞堆中的毒品和槍支,而且還能用鼻子把它們拱出來。在炎熱的天氣裏,警豬還能連續幾個小時將鼻子貼在發燙的地麵上,為主人盡力搜尋物品。

高原之舟——犛牛

在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一些先進的運輸工具(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和耕地工具(拖拉機)難以用得上,而一些動物(如黃牛、水牛、犛牛、馬、驢、騾、駱駝、狗、大象等)卻默默無聞地幫助人們勞動,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好幫手,犛牛就是其中之一,為人們所稱頌。

犛牛主要分布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新疆、甘肅。一般體重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體高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長毛,尤其腹部、肩部、頭頸、四肢,毛長可達20~30厘米,毛分鬢毛和絨毛兩種,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無角者,角粗大向後彎曲,體軀寬大,四肢短小,尾巴掃帚狀。性耐寒、耐勞苦、耐食粗飼料、耐在空氣稀薄高原區生活,又加蹄堅大宜於翻越高山峻嶺,訓化過的犛牛成為我國高原地區的主要力畜動物,成為重要運輸工具,被人們稱為“高原之舟”。此外,奶乳為重要食料及點燈用;肉可食用;毛可製氈繩用。因此,犛牛是這個地區特有畜種是當地牧業經濟的重心,當地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犛牛,犛牛的特性也注定了離不開這個地區,人與犛牛形成相互依賴關係。

我國是犛牛的樂園,飼養最多的國家,擁有犛牛1400萬頭,占世界犛牛總數的90%。我國犛牛引種、選育、雜交等研究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世界所關注,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肅農業大學召開了有10多個國家80多名學者參加的第一屆國際犛牛研究學術討論會。

豹中珍品——雪豹

雪豹是豹的一種,又稱艾葉豹、荷葉豹。它的生活環境不像金錢豹那樣廣泛,它終年生活在高原地區,也就是生活在高山雪線一帶,並由此而得名。雪豹產於中亞的高山地帶,在我國則主要產在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雪豹原本應該生活在高山雪線以上,但是在冬季雪線以上雪豹難以覓食,因此也會下到雪線以下有人煙的地帶覓食。一般在海拔1800~3000米的地方。到了夏季,為了追逐各種高山動物,比如岩羊、北山羊、盤羊等高原動物又上升到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上。

雪豹大多生活在空曠並且多岩石、岩縫的地形中,它的體色恰恰也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環境。雪豹體表為灰白色,略微顯出一些淺灰和淡青色,體表上還有許多不顯眼和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圈紋。顯得華麗珍貴、雪豹的體色是動物學家所公認的貓科動物之中最美麗的一種動物。正是由於雪豹的這種體色,與周圍的環境特別協調,即使白天從它身邊經過,也不易發覺,因此雪豹便於隱蔽獵食。這也是人們很難捕獵到雪豹的一個重要原因。

雪豹體型大小與豹相似,但頭比豹稍小,體長1.3米左右。除了毛色之外,它的最大的特點是尾巴又粗又長,其長度約1米,幾乎與身體差不多長了,尾毛蓬鬆而肥大。雪豹體毛比普通豹毛長,腹部的毛最長,背部的毛雖然比腹部的毛要短,但也有6厘米長。雪豹的體毛長且濃密、柔軟,這也是雪豹極其耐寒的重要原因。一頭雪豹體重約30~50公斤。

雪豹屬於岩棲性動物,在高山的岩洞或岩石縫間,有它們固定的巢穴,而且居住數年不換,以致身上落下的毛在窩內鋪成了厚厚的毛墊。雪豹夜間活動多成對棲息,黃昏或黎明時也很活躍,白天在洞穴內,不外出,人們很難見到它,因此也很難捕到它。生活在高山上的雪豹,凶猛機警,敏捷的程度連金錢豹也比不上。它的彈跳能力極強,三四米高的岩石,雪豹跳上去就像是走平地一樣,十幾米寬的山澗,可一躍而過,因此有“高山之王”的美稱。

雪豹兩歲多時性成熟,大約在3、3月間發情,5、6月間產仔,懷孕期大約為95到105天。一胎通常2到3仔。雪豹的壽命一般20年左右。

最早的脊椎動物——文昌魚

人們知道,動物界的進化,按著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這樣的序列進行。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在兩者之間必有中間類型把它們聯係起來。19世紀俄國科學家科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文昌魚的胚胎發育發現,正是它填補了兩者之間的空白,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提供了一個最強有力的事實證據。為此達爾文對科氏的工作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最偉大的發現,提供揭示脊椎動物起源的鑰匙”。

文昌魚身體很小,呈柳葉狀,很少有超過8厘米長的,生活在離海岸較近,具有沙質水底的淺海中。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埋在沙質的海底中度過的。

它的身體呈半透明狀,因此在陽光較強的地方可以看到:它雖然沒有脊椎骨,但卻有一條縱貫全身、彈性強、能彎曲的脊索,位於身體背部,作為整體的內支架,它代表著脊椎骨的先期構造。在脊索的上方是神經索,下方是消化道。文昌魚沒有真正的腦子,除了對光線有較敏感的某種色素點之外,沒有任何感覺器官。它前部兩側是鰓,鰓不直接向體外開口,而是開口在一個具特殊構造的圍鰓腔裏,這個腔通過腹孔與外界溝通。因此文昌魚是通過鰓來呼吸的。鰓的結構比較複雜,是由縱橫相連的非細胞的纖維質組成的,呈筐狀。這種鰓不僅用來呼吸,而且還能從水底泛起的渣屑中濾取食物。這種極為原始的小魚,雖然也有封閉的血管進行血液循環,但沒有心髒。它的循環是由腹部血管中能夠跳動的部分來帶動,血液是無色的,血細胞也很少。

正常狀態的脊椎動物,以魚為例,有一條呈水平位置的長軸。前端是頭,所有感覺器官都集中在它裏邊。脊椎不是由軟骨就是由硬骨構成,沿著脊椎的兩側除肋骨外,還有成對的鰭,通過肩帶和腰帶與身體相連,用作導航和平衡,或者推動身體前進。脊椎動物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它的脊神經髓、循環和消化係統的位置。脊神經位於脊索或脊柱的上方,而循環和消化則伴於脊柱下方。魚類用鰓來進行呼吸,除了最原始的類型外,所有的魚類都有頜,是由前麵第三對鰓弓轉變而來的。

把文昌魚的結構與正常狀態下的具有脊椎的魚的結構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它們之間是何等的相似。隻要大自然把文昌魚的結構稍微進行加工和改造,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真正的魚了。因此,文昌魚構造上十分接近一切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它很可能在很早很早就出現了,但在漫長的時間裏,由於它安於現狀不求上進,所以在進化上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是,至少我們可以通過文昌魚,看到所有現生脊椎動物,包括人類在內距今6億年前的祖先大致是一個什麼樣子。

凶猛的劍魚

劍魚屬於海洋中的凶猛魚類,它的上顎延長,形成了一支“寶劍”,這支“寶劍”可厲害了,就像最凶猛的長尾鯊的尾巴一樣。劍魚平時生活在大洋深處,挺安分守己的,如果招惹了它,那麼它就會不顧一切地向著“來犯之敵”(軍艦、船隻或其他海洋動物)猛衝過去,有時會因劍魚的猛烈衝撞,弄得船毀人亡。這個時候,魚類學家測定它的遊速,每小時高達100千米。

劍魚在魚類的大家族中算得上是引人注目的,它那紡錘形的身體行動起來異常敏捷。兩個背鰭長得也很奇怪,一個是又長又尖,另一個則短得讓人看不出來。劍魚的尾鰭又像一彎新月。劍魚的身體表麵為深藍色,腹部淺藍色,這種體色在一般沿海魚類中是很少見的。

劍魚的食物是一些小型魚類。它們經常闖進鯖魚群中,追捕獵物。因為鯖魚喜歡群居紮堆,這正合劍魚的心意。劍魚闖進魚群,並不馬上追捕它們。劍魚先是將身體放平,然後忽然從水中躍起,落下來,再躍起,又落下來,就這樣幾躍之後,一些鯖魚已被震昏。就在此時,劍魚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在魚群中橫衝直撞,它的“寶劍”大顯了威風,不一會兒,十多條鯖魚死在它的“劍”下。然後,劍魚便狼吞虎咽地飽餐一頓。

有時,劍魚還會在海上給正在航行的船隻開一個不尋常的“玩笑”。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艘輪船正在大西洋作定期航行。突然,值班水手發出一聲絕望的驚叫:“魚雷!左舷發現魚雷!”隨後響起警報,船員們慌作一團。舵手轉舵,改變航向,躲避射來的魚雷。隻見一個黑色的東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著輪船衝過來。隨之,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可是,輪船並沒有發生爆炸。這時,人們發現,船體破了一個窟窿。原來,那不是什麼“魚雷”,而是一條大劍魚和這隻輪船開了一個玩笑。

一次,一艘軍艦正在海上訓練。突然一聲巨響,水兵們一時不知出了什麼事。經仔細檢查,原來在船尾側麵的拋錨處有一尾劍魚刺入船板。眼看著這條劍魚正在掙脫欲逃,說時遲,那時快,也不知是誰用一根粗大的繩子準確無誤地套住了它的尾部,大劍魚被吊上了甲板。經測量,這尾劍魚全長5.28米,其中“劍”長就有1.54米。體重為660千克。

有時在海上可以看到這種情景:一群鯊魚把一頭巨鯨圍困在中間,它們用銳利的牙齒在鯨身上撕咬,不一會兒鯨魚就昏迷過去。這時劍魚也趕來了,用自己的“長劍”在鯨魚身上左右亂撥,奇怪的是它卻一口不吃,看樣子它是專門為鯊魚服務的。劍魚的這種舉動,至今令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