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山中小路,葉凡回到田間,跟各位叔叔伯伯聊了會天,討論了下梯田的施工方案,葉凡便朝山下的老屋走去。
葉凡家裏的房屋是一幢有幾百年曆史的老屋,根據族譜記錄,葉凡祖輩是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從南京逃難至此便隱姓埋名,後至清朝時期,才改回葉姓。
本來二廊村這一片都是屬於葉凡家的,在新中國成立後,為響應國家政策,便把土地分給村民。
為此,葉凡的爺爺被評為地主,鄉親們聯名作保,葉凡爺爺才沒有被連累。
他們家的老房子也被鎮裏麵拆掉,隻保留了現在葉凡家老屋。房子拆掉的各種建材也被征用,用去新建了鎮裏的大會堂,至今還在使用。
葉凡的爺爺在葉凡三歲的時候去世,葉凡的奶奶據說在生葉凡父親時難產去世,而葉凡父親也是獨子,所以老屋便由葉凡父親繼承了下來。
葉凡走到老屋前的大壩上,這大壩長約500米,寬約300米,極為寬闊。
以前整個村在糧食收割後都會拿到這大壩上曬幹,再順便給葉家交地租。直到現在村裏收糧後還會在這兒曬糧,所以這大壩便被保留了下來。
大壩除了入口一邊,其它三邊都種有黃果樹,黃果樹也都有幾百年的曆史了,現在都被縣裏確認為保護樹木,每顆樹上麵都有縣裏訂的鐵牌並編了號碼。
這些樹據說是葉凡祖上種的,為了讓曬糧食的鄉親看糧(防止有鳥吃)的時候有地方乘涼而種。
每顆樹樹枝展開有方圓二十米,一顆接著一顆。
每顆樹下都一座石桌,每座石桌有四個石櫈。石頭是二廊山特有的龍骨石打造而成,上麵還有精細的花紋。
每到夏天晚上,很多村裏的人就會在這邊來乘涼,那個時候,老人孩子在這裏休憩玩鬧,熱鬧的很。
葉凡家老屋在大壩的正北方的中間,用老一輩的說法是坐北朝南。所以老屋的大門相比起房屋有一定的斜度,大門正對南方,與房屋不在一條線上。
兩扇大門采用實木做的,做工精細,上麵雕刻有門神圖案,一看就知道葉凡祖上家境殷實,且文化底蘊深厚。
大門左右兩旁的“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對聯牌匾及“葉家”門頭字體都可以看得出,字體為行楷,大氣蓬勃,飄逸自然,在古代沒有一定的文化修為是寫不出那樣的字的。
推開大門,傳來葉母的切菜聲音。老屋分上下兩層,第一層為廚房、客廳、客房、公衛、雜物間,二層為臥室及書房。
每層樓有八間房、每間房都有四十平方左右。樓上的現都改造成套房,葉凡和父母各一個套間,其它幾間改造成了客房。
每間房間裏都有衛生間,這是葉凡剛上大學時,葉凡父母送他去上學時在京城的一酒店住了幾晚後學來的,回來後他們便迫不及待的將老屋改造成現在這樣子。
葉凡到廚房看了看,發現在今天的晚餐比較豐富。
有葉凡最喜歡吃的臘肉,也有農村特有的山貨紅燒野兔、鬆樹菌湯,還有清炒窩筍,清炒生菜,最後一個還在做的菜是紅燒豬蹄。五菜一湯,看著就有食欲。
“打電話讓你爸回來吃飯,讓他順便叫你王叔和李叔到家喝酒,他們兩現在天天在工地上幫忙,你呆會陪他們喝一杯。”葉母笑著對葉凡說。
“曉得了,我這就打。”葉凡點點頭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