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納木錯(上)(2 / 2)

“我們到了,下車吧。”曹子軒叫醒快要睡著的劉煜和李燁,我們一行人跟著導遊下了車,步行到納木錯湖邊。今天天公也格外的作美,晴空萬裏無雲,藍天和整個納木錯湖水連在了一起,一時間分不清哪裏是天哪裏是湖。

“好美,比九寨溝還要美。”高峰不禁驚呼。

“是呀,九寨溝更像是小家碧玉,而這裏就是真正的大家閨秀了。”曹子軒也連連點頭。

“你們看到湖中的三個小島了嗎?”導遊指著湖中心問道。

“看到了,那裏有好多鳥。”莫莫指著天上陸續飛過的鳥群說道。

“沒錯,納木錯湖中有3個較大的小島,這些島很少受到外界的幹擾,所以棲息的鳥類繁多,人稱鳥島。西北部的朗多島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其東西長2千米,海拔為4854米。分布在高山草原、寒漠區域內的鳥類,種類最普遍,數量最多的是褐背地鴉、棕頸雪雀、棕背雪雀、白腰雪雀、褐翅雪雀、藏雪雞和西藏毛腿沙雞等幾種鳥類。其中冬季藏雪雞向藏南方向遷徙轉移,西藏毛沙雞則遷至4000米以下,它們經常出沒於旱獺和鼠兔的棄洞,以躲避敵害和不良天氣或利用為巢穴,這種“鳥鼠同穴”現象,在高原上十分普遍。”導遊指著陸續飛過的鳥群一一講解給我們聽。“納木錯湖區水禽很多,其中最普遍且數量占優勢的是留居鳥,主要有棕頭鷗、斑頭雁、赤麻鴨、燕鷗。在高海拔山地,鳥類一般稀少,但能生活於此的種類,均有高度的適應能力。黑頸鶴是納木錯沼澤地惟一的鶴類,在高原腹心和北部繁殖,在雅魯藏布江中遊穀地及其南部喜馬拉雅南麓、滇西北橫斷山區和貴州高原西北草海一帶越冬。西藏雪雞可作為高原的代表,常在高山草甸、灌叢帶棲息,淺灰的毛色與岩塊相似,不易發現,以高山植物嫩葉和花為食,並能在冰川和永久積雪帶附近活動,冬季不作垂直遷徙,對嚴寒無所畏懼,在積雪山地隨岩羊、盤羊踩開的地方覓食。紅嘴山鴉、黃嘴山鴉、胡兀鷲、岩鴿、雪鴿等均為高山常見鳥類,可在高山岩隙中營巢。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在該區域內分布比較稀少,種類非常有限。”

“你們再看地上。”導遊將我們的視線轉移到湖邊的地麵上,“湖的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蒿草、苔蘚、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場,全年均可放牧。藏北的牧民每年在冬季到來之前,就把牛羊趕到這裏,度過風雪嚴寒。到時候還會有成群的野鴨飛來棲息,繁殖後代。湖泊周圍常有狗熊、野犛牛、野驢、岩羊、狐狸、獐子、旱獺等野生動物棲居,不過現在出現的少了,湖中盛產高原的細鱗魚和無鱗魚類,主要是鯉科的裂腹魚和鰍科的條鰍。裂腹魚一般可長到一二千克,大的可長到七八千克甚至幾十千克。這些魚是200萬年以來,由這裏原有的魚類,隨著地殼的隆起,適應高原的特殊環境,逐步變異演化而來的。有些魚至今還保留著頭大尾短的原始特征。湖區還產蟲草、貝母、雪蓮等名貴藥材。”

“菲,到時候我們可以買些藥材回去送給家裏的親戚。”莫莫拉著我說道。

“行呀,難得你哪麼有心。”這倒是好想法,到時候郵寄回去,讓媽媽送給親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