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專業戶之死
十二日,柴田勝家正式起兵,親率兩萬大軍從越前出發:本人在近江的柳之瀨(滋賀縣內餘吳湖)排兵布陣,外甥佐久間盛政駐守行市山,前田利家位於右翼的別所山(位置最靠前),其餘各隊則分布在山寺山、中穀山和林穀山,等候秀吉的到來。
見此情況,秀吉也毫不落後地率領五萬大軍及時趕到位為柳之瀨南麵的木之本:堀秀政駐守在左彌山,木村隼人在天神山,弟弟羽柴秀長守田上川,中川清秀、高山重友兩隊駐守餘吳湖東岸的大岩山,其餘部隊沿神明山、堂木山、茂山一線布防。
布陣完畢後,兩家沒有任何一方主動發起攻擊,而是互相觀望,互相幹耗著,因為大家都明白,誰先動,誰就輸。這樣的膠著狀態,一直維持了將近一個月。
天正十一年(1583年)四月中旬,原本已經表示順服的織田信孝一見形勢有所好轉,立刻夥同瀧川一益再次舉起反旗,並率兵由美濃出,意圖與勝家對秀吉進行前後夾擊。
這下秀吉真沒轍了,隻能領一部分軍隊回美濃抗擊信孝。不承想老天開眼,適逢積雪融化,導致揖斐川泛濫,羽柴軍被河水阻隔,基本上一天兩天內是到不了岐阜了。
柴田方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勝家先是丟了一陣糖衣炮彈,拉攏了幾個當地豪族,接著,就開始尋思著怎麼進攻了。
主動進攻,速戰速決,這樣的思想在柴田家很有市場,而人稱“鬼玄藩”的佐久間盛政更是天天吵著嚷著要主動出擊,但是柴田勝家因秀吉方人多勢眾,所以一直不讓。
現在,見秀吉已經南下,勝家總算是同意了外甥的請求,但仍然反複叮囑:打一槍就走,見好就收,千萬不要多逗留。
四月二十日淩晨,佐久間盛政率八千餘人,向著位於柳之瀨東岸的大岩山中川清秀部發起了猛烈的突襲。
清秀的兵力大致在一千人左右,基本上是蓋不住對方八千人這麼猛衝的,更加要命的是,也不知道盛政從哪兒找來了數千明智家殘黨,讓他們來打頭陣。
這些殘黨估計是死裏逃生後看穿生死了,也不把自己當閻王爺的外人,居然直接將已經被明確認定為朝敵、國賊、日本朝廷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使用的明智家家紋水色桔梗給刻在了指標旗上,然後往背後一插,嘴裏高喊“打倒背信小人中川清秀”,不怕刀不避箭地衝了過來。
之所以如此痛恨中川清秀,那是有曆史原因的。
當年明智光秀發動了本能寺之後,給中川清秀也寫了信,要求跟他結為同盟。憑良心講,清秀跟光秀的交情其實還算是不錯的,可在這節骨眼上,誰敢跟著你拚命?更何況當時清秀兵力也不多,而且不遠的地方就有跟信長同喝一口奶長大的池田恒興,所以自然而然地拒絕了光秀的邀請,然後參加了秀吉的討伐隊伍。
就因為如此,清秀被光秀的家臣們認定為叛徒、人渣,誓死要將其清理出地球。
一旁的高山重友和桑山重晴見狀趕忙來救,不過這倆加起來才兩千多人,很快就被佐久間盛政擊退。接著,盛政又將清秀的部隊給團團包圍了起來。
一生跳槽不止的中川清秀,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保持了對羽柴家高度的忠誠以及異常勇敢的堅定:他拒絕了部下的切腹提議,然後拔出腰刀,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原則思想,衝向了蜂擁而來的柴田軍。
力戰之後,渾身上下負傷二十餘處的清秀被取走了項上人頭,中川部隊也就此全軍覆沒。
星夜追襲
盛政一邊派人飛報喜訊,一邊要求勝家同時發動總攻,幫助自己擴大戰果。
勝家生怕這個寶貝外甥過於孤軍深入遭到什麼不測,於是也派人告訴盛政,千萬不能輕舉妄動,自己隨後就到。
接著,柴田軍擺出了全線出動,準備總攻的架勢。
此刻羽柴陣地負責防守的是秀吉的弟弟秀長,秀長師從竹中半兵衛,對於防禦組織算是比較上手,不過終究是處於被動的狀態。而另一方麵,剛剛全殲清秀部的佐久間部正殺得興起,在羽柴陣地裏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將整個羽柴陣地攪得天翻地覆。其他羽柴家部將本來就人手不多,又攤上了盛政這麼個猛人,所以都龜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陣地上,誰也不敢支援誰。
幸好就在這個危急關頭,丹羽長秀率部渡過了琵琶湖,出現在了柴田一方的背後,而一度撤退的桑山重晴也殺了一個回馬槍,這才勉強穩住了自己人的陣腳。
也就在這個時候,秀吉得到了前線吃緊的戰報。
他很果斷地下令一部分留下繼續牽製信孝,自己帶了一萬五千人起程趕赴戰場。
繼中國大回返之後,又一次步兵行軍史上的奇跡出現了。
二十日晚上,秀吉從美濃起程,趕赴近江。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雖是晚上行軍,但是整個北國街道被火把照亮得如同白晝一般。
舉火把照亮秀吉前程的,都是當地的農民。
他們是被組織起來的,組織者是石田三成。
三成告訴所有的農民:現在趕赴近江和柴田勝家爭奪天下的羽柴秀吉大人,和大家一樣都是農民出身,一旦獲取天下,那就是農民獲取天下,一定會好好對待全天下的農民的。
接著,他又表示:凡是給羽柴大軍送飯團的,戰後以十倍價格奉還;凡是舉火把的,也同樣還以十倍的柴火錢。
一想到和自己同一階級的秀吉竟有可能統一天下,而且還允諾十倍的償還,農民們便格外賣力地站在街道兩旁舉著火把捧著飯團和酒招待著每一個經過的羽柴士兵,不僅如此,他們還大聲喊著三成事先教好的口號:
“羽柴大人,請您一定要加油啊!務必取得勝利,獲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