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古今運氣推算驗證舉例(2 / 3)

沈括的預測的確是太高明了,他敢於如此肯定而信心十足地向當時的皇帝宋神宗預報了雨期,而且力排眾議,正是因為他精於運氣推算,心中有數。

沈括所記載的事例中,先是天旱,人們求雨不得,終於等來連日重陰,以為雨期即至,但雨沒有下下來。這時數日重陰之後,這一天反而晴了起來,烈日炎炎,當頭暴曬,人們正為雨期難至而大失所望,沈括這時卻說,下雨的征候已經看到了,而且明日一定下雨。這樣的論斷,確是有點驚世駭俗了,眾人都以為一連數日陰雲蔽日,尚且沒能成雨,現在如此的大晴一218一天,怎麼能夠指望下雨呢?眾人的這種想法合情合理,當然要懷疑沈括這樣不同尋常的預言了。

但事實上,不幸被沈括言中了,第二天確是下了雨,而且是大雨。

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不,沈括這樣分析道:

“是時濕土用事,連日陰者,從氣已效,但為厥陰所勝,未能成雨,後日驟晴者,燥金入候,厥陰當折,則太陰得伸,明日運氣皆順,以是知其必雨,此亦當處所與也。”這是多麼精妙絕倫的分析:

沈括認為當時是太陰濕土用事,濕為陰,所以連日陰濕之天,正是這種運氣的反映。太陰濕土用事,本來應該有雨,但當時的客氣是厥陰風木,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木克土,土不能伸,因此代表被克的土的雨水不能形成下來,所以在天氣上表現為“連日重陰”。隨後,後日驟晴,晴為陽晴燥金入主氣候,從五行上說,金克木,即陽晴燥金的出現克製了厥陰風木,所以沈括說“厥陽當折”,金克住木之後,木克土的勢力頓時銳減,這時便是土氣開始恢複得伸的時候,即所謂“太陰得伸”,所以沈括清楚地預測到明日運氣皆順,太陰濕土的作用將充分得到顯示,所以明日必定要下雨。

事實證明沈括是正確的,運氣的推算再一次得到驗證。

驗證例6

清人吳達所著《醫學求是》一書中,其“運氣應病說”一篇中,有很少可以參考的關於運氣推算的驗證和運用的例子,現介紹如下供讀者開闊眼界。

曆來學術界對於運氣為病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以為“時有常位,氣無必然,百步內晴雨不同,千裏之外寒暄各異。運氣者,不過天地之氣運行如此,實與醫道無關。”

另一種卻認為“天時人病,曆驗夫司天在泉運氣,曆曆不爽。”

吳達的意見是“吾謂陰陽之勝複無常,人病之變現不一,若不能應病之變,而拘於運氣之說,以為宜寒宜熱,固無是理。而遇陰陽偏勝之年,所見時證,往往驗之歲氣有吻合者,亦未必非天人相應之理也。”

我以為吳達的態度是辯證的,科學的。運氣學說介紹了五運六氣的天化地化,但由於時令、地理、不同人的體質、生態平衡、人為的影響等等原因,人所感邪而痛的症狀都不一樣,如果拘於運氣之說,認為這是什麼時令應得什麼樣運氣的病、宜相應治以寒或熱,是絕沒有這種刻板的道理的。

但是曆來的學者通人,卻是確確實實現察到了由於運氣的陰陽偏勝的原因,所見到的時證(流行病症)往往與該年運氣推算的結果吻合,難道這未必不是天人相應的道理嗎?

吳達在《醫學求是》中以他所經曆的驗證事件做出了分析。

他說,“追憶鹹豐已未,濕土司天,寒水在泉,而又未為濕土,已為陰土,豈非純陰之歲。歲半以後屬在泉、交秋寒水在泉,陰盛極矣,故是年秋季霍亂盛行,悉見純陰之證、概須用理中加附、桂之劑,所投輒效。有誤認為暑火,未投溫燥者,一、二日即成不救,飲西瓜漿者,隨服隨斃。此陰盛之年所患皆同,後曆年亦均有霍亂,則多寒熱錯雜,迥乎不同矣。”

己未之年,甲己化土、己為陰幹,故這一年為土遠不及之年。

醜未太陰濕土,所以這一年的司天之氣為太陰濕土,在泉之氣為太陽寒水。

吳達分析中運為陰土(:土不及),加上司天為太陰濕土,所以這一年是純陰之年,陰氣極盛。

在泉之氣主管下半年交秋之後,由於太陽寒水在泉,所以陰氣旺盛到了極點,所以這一年秋季霍亂盛行,都表現純陰之證。

我們在《運氣要訣》中的《運氣為病歌》中可查到“諸濕腫滿屬脾土,霍亂積飲痞閉疼”作為參考理解,而在《六氣客氣主病歌》中也可查到太陰司天的情況以作參考。

以此病症,所以應以“理中加附、桂”之藥劑來治療,非常見效。

而如果誤以暑火為病機理,沒有投以理燥之藥,一、二日即不成救。

甚至“飲西瓜漿者,隨脤隨斃”。

這就是陰盛之年所患之病都相同,而見之於其他年份上的霍亂病,則多是受寒受熱錯雜複綜,與已未純陰之年迥乎不同。

如果這一年的運氣情況不加以細致推算,那麼必然會鑄成錯誤。

驗證例7

《醫學求是》中還有一例:

“甲戍、乙亥兩年,秋季伏署盛行。見證皆脈澀、舌白、厚苔滿布、頭脹、脘悶、熱量寒輕。治宜清三焦、兼理濕濁,罔不奏效。時醫有初起即用寒涼,以致病變百出。餘故有《伏暑贅言》之作。因思甲戍乃寒水濕土司天在泉,水寒土溫、甲木之火不得潛藏,遂擾亂於手少陽,暑邪乃三焦手少陽受病,是以人多伏暑也。乙亥乃厥陰少陽司天在泉,係木火發泄之年,乙為陰木、木而生火,且臨亥水,水又生木、然陰陽之理、盛極必衰,木火過旺則氣泄,交秋又加少陽在泉,木火更無所歸,氣泄而反衰矣。人當夏令,必內蘊暑濕,迨火衰濕鬱,火遂陷於濕中,是以亦多伏暑也。經雲:亢則害,承乃製。乙亥乃木火亢害之歲也。”

甲戍之年,我們可算出:中運為土運太過。

司天之氣為太陽寒水,在泉之氣為太陰濕土。吳達這樣分析:甲的五行屬性本為木,木生少陽之火,而水生木,所以說甲木之根應為太陽寒水,秋季太陰濕土在泉、水寒加上土濕,甲木之火不得潛藏,所以擾亂於手少陽經絡,暑邪是三焦手少陽受病,是以人多伏暑為病。

我們換一種說法,則是太陰濕土加上太陽寒水,少陽陽火則被鬱,鬱結而為病,所以人為病伏暑。

而乙亥之年,其年遠為金運不及,司天之氣為厥陰風木,在泉之氣為少陽相火。

金運不及,金不能正常克木,而火則可以乘金之衰,所以這一年為木火發泄之年。

又乙的五行屬性為甲乙木之陰木,而且能生火,而亥的五行屬性是水,乙臨於亥水,水又能生木,所以木氣和火氣極旺。但是陰陽的道理是盛極必衰,木火過旺,必有物極必反之時,過旺而氣泄,交秋又是少陽相火在泉,火旺到了極點,所以木火更無所歸,氣泄之後反而衰敗下來。

人在夏天時令,必然內蘊暑濕,等到火衰而鬱結於濕,火就陷於濕中,所以人也多病於伏暑。

《黃帝內經》上說,亢則害,承乃製,乙亥這一年,就正是木火亢害之年。

驗證例8

《醫學求是》又例:

“經雲:亢則害、承乃製。乙亥乃木火亢害之歲,至若已卯,則為承製之年矣。已為陰土、卯為陰木,陰土生陽,其氣上達,木亦隨之。雖雲木能克土,而遇陽明少陰司天在泉之年,燥氣主事,燥其陰土之濕,木不為濕鬱,遂欣欣向榮,故是年春令溫和、複令酷熱、秋令清燥、冬令嚴寒,土、木兩氣衝和,夏無蒸淫之濕,冬有雨雪之沾,人鮮疾病;所有感證,亦惟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病情絕無變幻,最易治療。不察歲運、亦不覺是年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