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胸開闊,萬物皆順(1 / 2)

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有時候難免患得患失,有得有失,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失去了不要自責,得到了要懂得珍惜!合理處理人生的得失。因此不要過於計較生活中的得與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讓我們遵從自然界的生存競爭法則,合理安排籌劃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高山之所以雄偉,是因為它能夠容納每一粒沙子和塵土;海水之所以寬闊,是因為它能夠吸納每一條溪流。大自然如此,做人也應當如此,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有一個開闊的心胸。一個人若能心胸開闊,世界在他眼中就會變得無限美好;一個人若能心胸開闊,生活在他眼中就會變得五彩斑斕;一個人若能心胸開闊,他的人生也會因此變得坦蕩,成功之路也會變得更加平坦。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和胸襟有著莫大的聯係。古語有雲:“大德者必得其壽”,也就是說胸襟開闊者能夠活得更加長久。對中國曆史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三國時期的周瑜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為氣量太小,他才華橫溢,卻不能容忍諸葛亮比他更有才華,於是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在36歲那一年便去了天國,令人扼腕歎息。

心胸開闊,“氣”全無

現代社會矛盾和鬥爭無處不在,如果事事都去計較,一定會活得很累。因此,沒有什麼能夠比保持寬闊的胸襟更加重要了。小到個人,大到企業、國家民族等,想要創造驕人的成績,就必須要有高山的氣度、大海的胸懷,勇於吸取精華為己所用。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是很難會有大作為的。

古時候有一個婦人,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生氣,弄得和鄰裏關係很不好,她自己也常常為此而煩惱。有一天,為了徹底改變自己,這個婦人便去求一位得道高僧為自己談禪說法,好讓自己開闊心胸。高僧得知她的來意之後,一言不發地將她帶到了一座禪房中,然後反鎖上房門,徑自離去。

剛開始,婦人以為高僧一定是另有玄機,便在禪房中耐心地等著,可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人來開門,婦人氣得破口大罵,但高僧並不多加理會。婦人見硬的不行,便來軟的,開始向高僧苦苦哀求,可高僧依然置若罔聞。最後,婦人終於沉默了,於是高僧來到門外問道:“你現在還生氣嗎?”婦人回答說:“我是生我自己的氣,我真是不長眼,怎麼會來到這兒白白受這份罪?”

“對自己都不肯原諒的人,如何會心靜如水呢?”高僧說完,便拂袖而去。過了一會兒,高僧又一次問道:“還在生氣嗎?”“不生氣了,氣也沒有辦法呀!”婦人回答。“看來你的氣並沒有消,你隻不過將它壓在了心裏,倘若爆發將會更加猛烈。”說完高僧又離開了。第三次,高僧又來到門前,婦人說道:“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高僧笑著說:“你說不值得,可見心中還在衡量,心中還是有氣根。”直到夕陽落山時,婦人問高僧:“大師,究竟什麼是氣?”高僧並不作答,隻是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沉思良久,終於有所感悟,叩謝而去。

是呀,到底什麼是氣?所有的人都生過氣,但恐怕沒有幾個人真正地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氣”就是大師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它就會消失不見,但如果你苦苦抓住不放,它也足以將你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