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中,嘉靖皇帝正端坐在龍椅上,手中拿著的正是剛剛興王府送入宮的信函。信上隻有短短的八個字:改宗為祖,萬世不祧。①
可就是這短短的八個字,讓這件事變得容易了許多。讓興獻王享明堂,入宗廟。讓太宗皇帝與開國太祖並為祖,萬世穩居太廟之中,這可是對太宗皇帝最好的補償。
嘉靖帝自然喜不自勝,真不愧是自己的好弟弟,皇帝一高興,就喚來身邊的小太監研墨鋪紙,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明堂或問》,然後交給了司禮監。
問曰:太宗功兼創守將何以報之哉?答:我太宗當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壞,複興起之便,是再創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遷,此乃報崇之正。然稱號太宗未免無異於列聖,當以祖字別之,庶見其宜也。
這一問一答之間,也表明了嘉靖帝對此事的態度。
皇帝該做的工作都做了,該說的話也都說了,臣子們再不同意,也跳不起來跟嘉靖帝對著幹了。這內閣、朝臣都換了好幾撥了,與皇帝對著幹,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嗎?
皇帝對這件事是樂此不疲,一根筋要擰到底了,正直的朝臣們持反對意見,可總有想討皇帝歡心的人跳出來,不管是“明堂祭祀”,還是“親盡祧廟”②,朝臣們再也經不起任何的折騰。反正搞來搞去,也是他們朱家的事,太廟裏供奉誰,也都是他們朱家的人。
既然朝中沒有人反對了,那麼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起來,著禮部行祀禮,詔告天下。於是嘉靖十七年九月,皇帝下了一道聖旨,“上太宗廟號成祖,獻皇帝廟號睿宗。遂奉睿宗神主祔太廟,躋武宗上。”
皇帝輕飄飄的一句話,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事件,當然以嘉靖皇帝的完勝而告終。明睿宗朱佑杬於嘉靖二十九年正式入駐太廟,享受世代子孫的供奉,是為後話。
曆史是什麼,無非就是讓後人選擇相信誰。當朝史官的一言一行,都是依據著當權者的喜好而來。勝利者永遠都會在曆史的功勞簿上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失敗者,往往都會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架上,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
所以曆史往往眾說紛紜,能信,也不能盡信。
①②注釋內容來自網絡:【中國曆代王朝,在宗法製度上皆依據周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明朝的製度稍微有些變化,一般是供奉九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依據的是“親盡”原則。
何謂“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這三昭三穆的關係,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麵的偏殿(稱為“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朱棣的廟號從宗到祖,就能與朱元璋同為“萬世不祧”之君,在太廟正中間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