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似乎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內在與外在實體界的混淆,或將其中任一種關閉於經驗之外,都極為病態。健康的人能夠將二者整合於生活之中,亦能在二者之間來去自如。其不同之處就好比一個能隨意“造訪”貧民窟的人,和一個被迫居此地的人二者之間的差別一樣。(一個人若不能離棄世界,世界便好比一座貧民窟。)因此,凡是疾病的、病態的,和“最低層次的”都能轉變而成為人性最健康的、“最高層次的”一麵。隻有那些對自己的健全完全沒有信心的人,才會對陷入“狂熱”之中感到恐懼。教育必須人生活於此二個世界之中。
42.前述論題在心理學中對行動的角色,導引出一種不同的理解。以目標為導向的、因動機而引起的、應對的、掙紮的、目的性的行動都是由於必須溝通精神世界與非精神世界而產生的一種情況或一項副產品。
(a)缺陷需求的滿足來自個人之外的世界,因此有必要去適應這一外在世界,例如現實的考驗,如道此人一外在世界的特性,學會區辨這一世界與內在世界的差異,學會了解人與社會的特性,學會延緩需求之滿足,學會化解原本可能是危險的情形,學會知道世界哪一部分是令人滿意的,哪一部分是危險的,或對需求之滿足是無用的,並習知用以滿足需求之文化途徑和技巧手法有哪些是被認同與被允許的。
(b)世界本身是有趣的、美好的和令人著迷的。探索它、操縱它、與之嬉劇、欣賞它、享有它,都是因著認知的、行動的、美感的需求,而引起動機的各種行為。
但是也有些行動與此一外在世界幾乎不相幹,或毫不相幹。機體之力量、狀態、與本性的真正表達就是一種“存有”的表達,而不是奮力的表達。全在生命的欣賞與享有,其本身不僅是一種“行動”,同時也是世界中之行動的對比。也就是說,它所產生的結果,是肌肉行動的沉寂與停止。能夠等待的能力,便是能夠暫緩行動的一個特例。
43.從弗洛伊德處我們已經了解到,過往“至今”仍存在於個人之中。現在我們必須從成長理論與自我實現理論中習知:未來“目前”也以理想、希望、責任、任務、計劃、目標、未實現之潛能、使命、運氣、命運等形式,存在於個人之中。一個沒有未來的人說會固著於具體事物中,就會淪於絕望、空虛之境。對他而言,時間一定是永遠“增補”不盡的。奮鬥力(也就是大部分行為常有的主腦者)一旦喪失,便會使得一個人變得散漫瓦解、四分五裂。
當然,置身於“存有之境”是無需未來的,因為它已經就在“那兒”了。因此“變化”在此瞬間暫停,它所開出的支票亦以極高的報酬,即高峰經驗,兌現了。在此,時間已然消失,希望亦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