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山買米去(2 / 2)

據沐老先生說,當年,自己帶著幾個弟子雲遊至此,見此處風光旖旎,人煙罕至,清淨舒適,就決定在此駐紮隱居。

在幾個弟子的協助下,一個小道觀很快搭建了起來,一行人就在這裏住了下來。

後來,幾個弟子在沐老先生的建議下,在當地娶妻生子,從此算是落地生根,安定了下來。

而沐老先生也更名改姓,取了個道號叫“沐衣子”,開始了自己在清風山上的修煉之路。

再後來,這個地方移民越來越多開始,漸漸人丁興旺起來。

於是乎,本土原住民、清風觀移民、以及後來遷徙而至的人混雜而居,這個地方就漸漸成了一處熱鬧的村鎮聚合。

後來,大家索性把這個聚落叫做清風鎮。

沐老先生每每說到這裏,都會十分開心。

他說,倘若自己當年不在此處建觀,今日這裏就沒有這一番生生不息之景。

自己雖不是什麼喜好熱鬧的人,但是天道即生道。能讓這麼多人生息有方,也算是十分值得開心的事情。

淩鷗每每聽到這,也是淡然一笑。

而後習慣性地嘲諷一句:“既然如此開心,為何您總是離群索居,不與人言呢?”

敢當麵與沐老先生這樣說話不客氣的人,在這個清風鎮之中,也無非隻有兩個而已。

其中一個,就是淩鷗。

因為淩鷗就是沐老先生帶大的。

而沐老先生總是回答說:“物各有性,人各有誌,不可強求。”

然後,多半會還會加上一句:“隨心隨性,才能得道嘛。”

隨心隨性,這是沐老先生最喜歡說的一句話。

回想起來,淩鷗三兩歲到沐老先生這裏學道,十五歲被木老先生派去往藏書閣做閣守,守閣至今也有一年有餘了。

這一年中,除非是沐老先生自己偶爾來書閣逛逛,否則,淩鷗很少見得到沐老先生。

這也是沐老先生自己定下的規矩:學徒離開小木樓之後,就不可輕易返回。

這個小木樓就是沐老先生的道場。

而沐老先生每次到書閣來,往往興致都很高,常常與淩鷗暢談許久方才回去。

不過很奇怪的是,沐老先生和淩鷗說的這些事情,從來沒有多少是見諸書籍之中的。因此,當淩鷗在藏書閣中細細尋找相關典籍的時候,卻從沒有找到過這些記載。

這件事算得上是一件奇事,但也隻是一件小事,所以淩鷗從來沒有放在心上過。

因為畢竟,沐老先生年事已高。年歲越長,曆練越多,自然知道的東西越豐富,豐富到書上都無從記載,也是可能的。很多東西,隻需知道有所裨益即可,何必多問出處呢?

淩鷗能這麼想的,看來也是個隨心隨性的人了吧。

此刻,淩鷗來到了山門。

山門是一副飽經滄桑的模樣,那是十年前一個發達了的清風觀弟子捐建的禮物,一直佇立至今。

山門上的正麵和背麵,分別掛著兩幅木匾,分別刻著“清淨之境”“修身養性”幾個大字。

說是修身養性,但是來來往往的行人蜂擁而至,哪裏還能清淨自若呢?

尤其是現在,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麼大事情,引得鎮上的人們紛紛駐足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