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司馬光家訓(1)(1 / 2)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年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人,漢族。

(但據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載,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知時,生於衙官舍的,該觀點已為當今主流,多數專家學者認同)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極為機智,小時候砸缸救友的故事婦孺皆知,而且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不出驕奢兒,司馬運長存——節儉是立業之本

節儉是人的一種美德。發揚節儉的精神,能夠積有限之社稷資財,興家立業,繁吾中華。但是如果認為節儉僅僅是為了積累財富,那還不夠全麵。節儉,不僅能夠讓家庭逐步富裕,而且節儉與否還關係到子女的成長,諸葛亮曾說過,“儉以養德”,節儉,能夠減少人的各種欲望,提升修養,能夠培養人的艱苦創業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一個從小就揮金如土、玩物喪誌的“小少爺”或“大小姐”今後是很難成為棟梁之才的。

因此,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上,眾多有識之士在生活上都非常艱苦樸素,同時也注意向後代灌輸“節儉”的教育。這種以身作則發揚節儉的方式,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法則。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累遷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知諫院、尚書左仆射,後追封為溫國公,諡文正。他一生著作頗豐,其名著《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極具分量的曆史著作。他生活上提倡儉樸,而且還把節儉作為了教育孩子的主要內容。在司馬光生活的年代,社會風俗習慣逐漸變得奢侈腐敗,人們都互相攀比,講排場,擺闊氣,社會風氣一時烏煙瘴氣。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免不了受到這種惡風敗俗的熏染。後來有一件事深深地觸動了司馬康,那就是司馬光的妻子張氏死後,家裏沒錢為其出殯,皇上派人送來白銀一百兩,司馬光立即派司馬康送了回去,說“葬妻是家事,豈能動用國家的錢財”。錢是送回去了,但一些親戚勸司馬康應該把母親的喪事辦得風風光光,不然會使他落個不孝的罵名。於是,司馬康向父親提議說:

“母親一生勤儉持家,卻生活清貧,受盡困苦折磨,就算向親戚借些錢來,也得將喪事辦得體麵點,不然,我感到對不起母親啊!”司馬光對他這種想法予以了否定,而且教訓兒子,今後,在處世立身時應當以節儉為重,不能動不動就借貸。到了最後,他不得不變賣了自己唯一值錢的一塊土地,這才算是辦完了喪事。在處理完張氏的喪事之後,果然背後流言四起,坊間都說:

“天下聞名的司馬相公,竟然把妻子的喪事辦得如此草率,真會沽名釣譽啊!”司馬康聽到這些風言風語後, 心裏十分難受。有一天,司馬康對父親說:

“父親啊,我們把母親的喪事辦得如此草率簡單,這與你在朝中的地位與名望都不相符啊,人家都說你這是沽名釣譽,致使我在人前也難以抬起頭。”司馬光看到兒子居然也不能理解自己,心中知道兒子的思想已經受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這種情況他怎能坐視不理呢?於是,他把兒子叫到自己的書房裏,意味深長地說:

“孩子,生活上節約儉樸,抵製奢侈糜爛,是我們家族世代相傳的家風。我們的族人前輩曾經說過:

‘詩書是家魂,儉廉是福根;不出驕奢兒,司馬運長存。

’雖然當今很多人都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講排場,比闊氣,但是我始終堅信前輩的遺訓,堅定地認為節儉樸素才是真正的美德。風言風語就不要提了,就算是在朝廷裏,也有人當麵譏笑我太不體麵,在皇上麵前說我這是沽名釣譽。對於這種冷嘲熱諷,我卻不以為然,古聖人孔夫子說:

‘與其驕奢不遜,寧願寒磣。一個人由於生活儉樸節約而有過失的事是很少見的。

’”司馬光說到這裏,見兒子沉思不語,就又接著說:

“一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基本上源於生活的儉樸。一個追求奢侈生活的人,必定會生出紛繁的個人欲望。學識豐富的人如果有太多的個人欲望,就會貪圖榮華富貴、個人享受,很快走上邪路,招來災禍,如果普通人欲望過多,就容易不知滿足,貪得無厭,沒有節製,最終會導致身敗名裂。如果這種人身居要職,必定會中飽私囊,大受賄賂;如果隻是一介平民,最後也會淪落成為盜賊。因此,隻有節儉才能促使你養成良好的品質。春秋時宋國的上卿正考父,生活上非常節儉,平日裏以米粥為食。魯國大夫孟僖子從他這一舉動中推斷他的後代中必定會出現聖賢之人。正如孟僖子所料,正考父的後代中果然出了孔子這樣赫赫有名的大聖賢。家運正是這樣一代一代積累的啊。”最後,司馬光歎了口氣說:

“俗話說:

‘成由勤儉敗由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