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外科疾病(1 / 3)

落枕

落枕又名失枕。本病無論男女老幼皆可發生,是臨床常見多發病。

“病因”多因體質虛弱,勞累過度,睡眠時頭頸部位置不當,或枕頭高低不適或太硬,使頸部肌肉(如胸鎖骨肌、斜方肌、肩胛提肌等)過長時間維持在過度伸展位或緊張狀態,引起頸部肌肉靜力性損傷或痙攣;也可因起居不當,受風寒濕邪侵襲,寒凝氣滯,經脈瘀阻;或因患者事前無準備,致使頸部突然扭轉;或肩扛重物,頸部肌肉扭傷或引起痙攣等均可致成落枕。

“症狀”頸部肌肉、頸項強直、酸脹、轉動失靈、強行則痛。輕者可自行痊愈,重者可延至數周。

“療法”

配穴方一以患側阿是穴為主。配穴:風池、肩井穴。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患者取坐位,醫者先用手掌根在患側壓痛點明顯處用力揉按片刻。然後以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三棱針快速點刺3~5次,使之出血。一般以出血2~5ml為度,用幹棉球擦淨血跡後,取火罐,用閃火法吸附於上,留罐10~20分鍾。在留罐期間用上述刺絡方法點刺風池、肩井穴,再拔罐。起罐後,用艾條點燃,在拔罐部位施以溫和灸,以施灸處周圍皮膚紅潤,患者自覺有溫熱感為度。每日治療1次。

主治:落枕。

效果:治療60例,1次治愈者28例,2次治愈者23例,3次治愈者9例。

附記:引自《四川中醫》。

配穴方二阿是穴(壓痛點)、風府、大椎、肩中俞、肩外俞。

方法:在應拔部位上,先按揉數分鍾,然後用閃火法拔罐10~15分鍾。起罐後,再用艾條懸灸3~5分鍾,每日治療1次。

主治:落枕。

效果:一般1~3次即愈,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三分3組:一為大椎、肩井、肩中俞;二為大杼、肩外俞、風池;三為頸椎1~4及患側相應頸部。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每次任選1組穴,先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少許,血止後拔罐10~15分鍾,連治3次。

主治:落枕。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3次即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

配穴方四內關、承山。

方法:每次任取1穴,均用指壓拔罐法,每日1次。取內關穴時,術者左手握住患者患側的手背,使其腕關節適當屈曲;以便使腕部的屈腕肌群的肌腱鬆弛;右手示指、中指、環指、小指並排放在內關穴位的背側,拇指用力掐住內關穴位,使患者感到該上肢、肩及頸部,有酸、沉、困、脹的感覺。然後拔罐15分鍾,起罐後,囑患者頭部自由左右轉動,轉動角度逐漸加大,至轉動自如為止。取承山穴時,患者取俯臥位,雙腳伸直,足跟上提。術者用雙手拇指按壓健側承山穴2~3分鍾(以患者能忍受為度)。邊按穴位邊讓患者左右上下活動頸部,頻率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然後拔罐15分鍾。

主治:落枕。

效果:屢用效佳,多1~2次,最多3次即愈。

配穴方五頸項穴、風池。

方法:采用針罐法,先用28號1寸毫針針刺頸項穴(健側)得氣後,留針(同時令患者向左右方向轉動頸部,逐漸加大轉動幅度)不拔罐。然後用梅花針由上至下叩打患側頸部,並重叩風池穴,以微出血為度。再拔火罐於頸部(最痛處),風池穴留罐10分鍾。起罐後,用幹棉球擦淨血跡,囑患者轉動頸部數次,出針,每日1次。

主治:落枕。

效果:治療50例,經治1~3次,全部治愈。

附記:引自《四川中醫》。頸項穴,位於手示指指關節背側尺側緣,半握拳取之即可。

配穴方六阿是穴(肩背部壓痛明顯處)、風池、大椎、天容。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在阿是穴點刺,使之出血2~3ml,血止後拔罐15分鍾。在留罐期間,同時用毫針針刺風池、大椎、天容穴,不拔罐。起罐後,患處用艾條懸灸10分鍾。

主治:落枕。

效果:臨床多年,治驗甚多,多1次即愈。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指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或骨質增生等而導致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壓或刺激而引起的綜合症候群。本病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無論男女皆可發生。

“病因”多因身體虛弱,腎虛精虧,氣血不足,濡養缺乏;或氣滯、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積累,致經絡瘀滯、風寒濕邪外襲、痹阻於太陽經脈,致筋骨不利而發病。

“症狀”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體酸軟乏力,甚則大小便失禁、癱瘓。若病變累及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可出現頭暈、心悸等症。

“療法”

配穴方一主穴:下風池(位於項部、入後發際5分項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處)大杼、風門。配穴:天宗、肩井、肩髃、曲池。

方法:采用藥罐法。即用艾葉、防風、杜仲、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代)、土鱉蟲、羌活、獨活、蒼術、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g,乳香、沒藥各5g,水煎煮罐(竹罐)3分鍾,拔於上述穴位7~8分鍾。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頸椎病。頸項部疼痛,活動受限,伴有頭暈、惡心;或伴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間隙變窄等。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5~6個療程即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天津中醫》。用本法治療50例,基本治愈35例,顯效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

配穴方二分兩組:一為大椎、肩中俞、肩外俞;二為大杼、肩井、肩髃。

方法: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每次選用1組穴或兩組穴全用。先用梅花針叩刺至皮膚發紅,並有少量出血點,然後拔罐10~15分鍾,以拔出瘀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頸椎病。

效果:一般連治2~3個月即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每日配以按摩,加強頸項部活動鍛煉,有利於提高療效。

配穴方三第1~7頸椎兩側、肩背部區。

方法:先用梅花針重手法叩刺,至皮膚微出血為度,血止後,拔罐10~15分鍾,起罐後,用幹藥棉球擦淨血跡後,再用艾條溫和灸10分鍾。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頸椎病。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個療程見效,2~3個療程可愈。

附記:若病情嚴重者,可在壓痛明顯處,每次重複拔罐2~3次。

配穴方四主穴:阿是穴(壓痛點)、頸靈穴(頸椎1~5)。配穴:頸部不適者配天宗、太陽、百會;臂痛配臂臑、少衝、關衝;後背部痛配肩中俞、陽溪、商陽。

方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血止後主穴拔罐,每穴出血1~2ml起罐。配穴加用艾條溫灸5分鍾。百會、少衝、關衝、商陽隻針灸、不拔罐。2~3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同時配用藥枕。藥枕方係用當歸、羌活、槁本、製川I烏、黑附片、川芎、赤芍、紅花、廣地龍、血竭、石菖蒲、燈心草、細辛、桂枝、丹參、防風、萊菔子、威靈仙、乳香、沒藥各適量,冰片為1/10量,共研粗末,填入枕袋,供患者睡眠時用。每日枕用不少於6小時,連用至愈為度。

主治:頸椎病。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顯著。通常3~6個療程即效,8~9個療程即愈。據統計,總有效率可達98%以上,其中治愈率為70%左右。

附記:藥枕有理氣活血、捎腫定痛、活絡祛風、提神醒腦之功,與拔罐、刺絡、艾灸等療法配合運用,故療效更佳。

配穴方五主穴:頸部華佗夾脊。配穴:大椎、大杼、天宗、肩井、肩貞、肩髎、肩髃、合穀等。

方法:第一次取主穴和3~4個配穴,先用毫針針刺,得氣後留針拔罐10分鍾。罐後,再取2個頸部夾脊穴,每穴注入維生素B12★500mg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ml。2個月為1個療程。

主治:頸椎病。

效果:臨床屢用,久治有良效。

附記:筆者師傳經驗。

配穴方六主穴:病變椎體周圍壓痛點或陽性反應物(索狀物、結節物、泡狀軟性物),頸椎4~7,大椎穴;配穴:腎俞。

方法:先用梅花針重叩(瀉法)壓痛點和陽性反應物,再叩頸椎4~7和大椎穴,叩刺至皮膚出血後,立即拔罐,留罐5~Jo分鍾。各部出血量不等,一般0.5~3ml。如為虛證,同時用梅花針輕叩(補法)腎俞,同樣拔罐5~lO分鍾。去罐後,拭去淤血。每周治療2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3個療程。治療期間,要求患者加強頸項部的功能鍛煉(包括轉頸、提捏斜方肌、熱敷)。

主治:頸椎病。

效果:治療66例,經治療1~3個療程後,痊愈18例,顯效3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97%。

附記:引自《陝西中醫》。

配穴方七阿是穴(在頸椎上或頸椎兩旁肌肉、肩胛上區尋找壓痛敏感點)。

方法:采用單純拔罐法或各種針罐法、灸罐法、塗藥液罐法、敷貼薑或傷濕止痛膏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若病程長,症狀頑固者,可每次選2~3個穴位,先用挑罐法,然後再於其餘的穴位上行藥罐法或單純拔罐法等。留罐10~15分鍾,每3~4日1次。

主治:頸椎病、頸項痛,兼治落枕。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①加減法。若肩關節、上肢麻痛者,加壓痛敏感點;頭痛、頭暈者,加太陽、額中穴;心律失常、心前區痛者,加心俞、至陽、靈墟(左側)、天池(左側)等穴。若為風濕性活動期者,加大椎穴行刺絡拔罐法;年老體虛者,宜用出針罐法。若血壓異常者,取背脊至骶脊兩旁膀胱經內側循行線,用走罐法至局部皮膚潮紅。②本療法對於急、慢性頸項肌肉韌帶扭挫勞損、肥大性頸椎炎、風濕性頸椎炎、肌炎引起的頸項疼痛均有效,對於類風濕引起者,隻有緩解疼痛的作用,不能治愈。

配穴方八頸部夾脊、大杼、絕骨、腎俞

方法:采用針後藥罐法。先用毫針刺人疏通經絡後,將大號玻璃罐裝入2/3藥液(由獨活、威靈仙、桂枝、秦艽、細辛、防風、川芎、紅花、片薑黃、乳香、沒藥、延胡索、葛根、川烏、草烏、白芍、甘草常規煎液而成)。留罐30~40分鍾。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問隔5~7日。

主治:頸椎病。

效果:屢用有效。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二)。張莉經驗。若配合牽引和按摩療法,則效果更佳;或取大椎(閃罐),外關(留罐),天宗(留罐),肩井(走罐),風門(走罐)。如法施治,隔日1次。用之臨床,效果尤佳。

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屬中醫筋傷範疇,是指除骨骼以外的組織損傷,包括筋膜、肌腿、韌帶、脂肪墊、皮下組織、肌肉、關節囊及關節軟骨等。

“病因”多因碰撞、擠壓、跌打、牽拉或扭曲所致。日久或加上風寒濕邪之侵襲而加重病情。

“症狀”局部腫脹、疼痛,關節活動障礙和損傷部位有壓痛等。

“療法”

配穴方一局部經穴、壓痛點(或局部暴露之絡脈)、委中。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在局部揉按5分鍾,再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後,然後拔火罐5~1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慢性腰肌扭傷、梨狀肌損傷、踝關節扭傷、落枕等各類軟組織損傷。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甚佳。

附記:引自《湖北中醫雜誌》。若配合按摩、推拿療法,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阿是穴(局部)、小節(腰以上手小節,腰以下足小節)。頸項部傷配風池、天柱;胸脅部傷配膻中、膈俞;腰背部傷配肝俞、腎俞;肩臂部傷配肩髑、曲池;腕以下傷配外關、穀關;腿膝部傷配血海、足三裏;踝以下傷配懸鍾、三陰交。

方法:用針刺後拔罐法。先以毫針用平補平瀉法針刺,起針後拔罐10~15分鍾。小節留針20~30分鍾,不拔罐。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軟組織損傷(創傷性腫痛)。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2~5次即顯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凡軟組織損傷引起的青紫、紅腫、疼痛,先用按摩、推拿,再針刺拔罐,效果尤佳。

配穴方三受傷部位及其周圍的穴位。

方法:用刺絡拔罐法。先用三棱針在扭傷部位腫痛處(不一定選擇穴位)淺刺出血,然後再拔火罐5~10分鍾(腰部損傷,重點拔腎俞、大腸俞穴等4~6個穴;足腕關節扭傷,重點拔三陰交、陷穀等2~4個穴),每日1次。

主治:腰部及踝、腕關節扭傷。

效果:臨床屢用,療效顯著。

附記:引自《百病中醫民間療法》。

配穴方四阿是穴、委中。腰部損傷配腰陽關;肩背部損傷配雲門、大椎、肩中俞、天宗。

方法:采用藥罐走罐法。其方法為,防風、荊芥、梔子、紅花各25g,艾葉、透骨草各30g,乳香、沒藥、當歸、秦艽各20g,白芷10g。一並裝入布袋內,放入盛2500ml水的鋁鍋中浸泡3~5小時,再加水2500ml,煮沸20分鍾。將竹罐放人再煮沸3~5分鍾(下次用時根據耗水量多少添加清水,每劑藥可連續用3日)。取出竹罐在應拔部位進行旋轉滑動走罐,走罐後,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

主治:腰部及肩背部關節扭傷。

效果:治療200例,痊愈152例,顯效45例,好轉3例。

附記:引自《中醫雜誌》。

配穴方五阿是穴(肩、肘、腕關節處壓痛點)、手三裏、手五裏、曲池。

方法:先用按摩、牽拉手法治療,再用刺絡拔罐法,或針刺後拔罐法,留罐15~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上肢軟組織損傷。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愈。

配穴方六損傷部位2~5cm區。

方法:采用移動走罐法。先將吸罐拔於損傷中心處(阿是穴),再從上向下、從左至右各推移滑動2~5cm,隨即取罐。再順接上次部位。依前法操作,如此重複3次,每日治療1次。

主治:軟組織損傷。

效果:臨床多年,療效顯著。

附記:一般單用走罐法。若病情較重者,可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後,再依上法拔罐。以拔出瘀血為度。

配穴方七阿是穴(壓痛點)。

方法:用藥酒罐法。即用青黴素瓶製成的罐具,內裝半瓶左右藥酒,扣在患處皮膚上,再用注射針筒從橡皮蓋處抽出空氣,如損傷部位較大,藥罐可在10分鍾內移動1次。去罐後也可施加溫灸,這樣療效更佳。

對適應針刺的患者,可先在局部針刺,也可在病變周圍向病變中心毫針刺入,留針30分鍾,然後按上法用藥酒罐拔罐。上述治療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t個療程。

主治:軟組織損傷。

效果:治療134例,其中男性52例,痊愈45例,好轉5例,無效2例;女性82例,痊愈56例,好轉2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27%,無效占3.73%。

附記:引自《浙江中醫學院學報》。藥酒製作。取荊芥、防風、沒藥、乳香、白胡椒、骨碎補、當歸各75g,三七粉30g,放入75%乙醇3000ml中浸泡1個月備用。

配穴方八根據病灶所在部位選定治療部位,例如,頭、麵、頸部感染(包括頸、頜下淋巴結),治療部位在第7頸椎,以大椎穴為中心;手指及上肢感染(包括腋窩淋巴結),選用對側肩胛間區、相當於第4~6胸椎與肩胛骨內緣之間;足趾、下肢、臀部及會陰部感染(包括腹股溝淋巴結),治療部位在腰骶關節以下,以雙上髎穴為中心;胸、腹部軟組織感染,在背、腰部相對應處拔罐。

方法:據治療部位采用適當體位,腹部以上的宜取坐位,臀部及會陰以下的采用俯臥或側臥位。選好體位後,在治療部位上以75%的乙醇棉球消毒,用三棱針將其輕刺3下(出血、不出血均可),隨即在針刺部位拔火罐。拔火罐的方法,將95%的乙醇棉球貼於罐壁、略近瓶口處,便於點燃。點燃後立即扣在所針部位上(一定要將3個針眼扣在罐內),如用玻璃火罐或者罐頭瓶子,此時可見到血液自針眼處外溢。留罐10分鍾取下,如超過10分鍾,拔罐處可能出現水皰,不足10分鍾則影響療效。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主治:軟組織傷後感染。

效果:治療81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者38例,2次治愈者27例,3次11例,4次3例,5次1例,6次1例。

附記:引自《山東中醫雜誌》。本症多因損傷後所引起,故列入本證範疇。

配穴方九阿是穴(痛處)上下左右10~20cm的皮部。

方法:先用多針淺刺3~5次,然後再用橡膠氣罐吸拔,留罐20~30分鍾。起罐後,再用艾條在阿是穴溫和灸30~5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隔日再行第2個療程。

主治:傷筋(韌帶肌腱損傷)。

效果:治療185例,痊愈138例,顯效28例,好轉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3%。

附記:引自《上海針灸雜誌》。

配穴方十壓痛點。

方法:用走罐法。患者取俯臥體位。在罐口塗上薄薄的凡士林一層,並在腰部用毛筆蘸上冷開水塗抹。然後用閃火法拔罐,當火罐吸緊後,從上向下移動火罐約2cm,即將罐向上提,提到一定程度,火罐傾斜走氣即取下;再由下向上照前法操作(也可從脊椎向兩側走罐,或繞疼痛點走罐)。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如果第1個療程無效,間隔1日,再行第2個療程。兩個療程疼痛不減為無效。

主治:腰軟組織傷痛。

效果:治療100例,全部有效。疼痛在1療程後消除者34例,第2療程後消除眷28例,明顯好轉38例。2個月後隨訪,僅複發8例。

附記:引自《陝西中醫》。

配穴方十一以患處中心點為主穴;患處上緣和下緣或右絛和左緣,或與患處中心點同處於1條經脈的附近穴位為配穴。若患部麵積小,配穴可隻取1個或不取。

方法:急性扭傷或局部紅熱者,采用刺絡拔罐法,或毫針罐法、梅花針罐法(中至重度叩刺),以及塗雲香精、正骨水、跌打藥酒等具有涼散感的藥液罐法。若屬慢性者,以塗藥酒加艾條溫灸罐法、敷薑、傷濕止痛膏罐法,溫水(薑汁)罐法為好。均為留罐10~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跌打、閃挫所致四肢肌肉疼痛症。

效果:屢用有特效。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若為下肢腓腸肌痙攣,疼痛難忍,取承山、承筋、委中三穴,行溫水罐法或溫薑汁罐法,留罐15分鍾,隔日1次。一般連治6次即愈。

配穴方十二胸脊柱正中線及其兩旁的膀胱經內側循行線,或疼痛區域(單側痛取單側)。對原有胸悶者,加肺俞(雙);有心悸、心痛者,加心俞(雙);肝膽區不適者,加肝俞或膽俞穴;有胃痛者,加胃俞穴;有腹脹、腹瀉者,加脾俞穴。

方法:采用走罐法或單純密排罐法。走罐至局部皮膚深紅。或先塗驅風活絡止痛類藥液,或先行梅花針重度叩擊至滲血後再密排罐,每次留罐10~15分鍾。單純和塗藥排罐,每日或隔日1次;梅花針重叩後排罐法。對兼見症狀,加配穴,進行閃罐6~8次。2~3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主治:急、慢性胸背脅部肌肉、韌帶扭挫勞損,肥大性胸椎炎及風濕性脊椎炎、肌炎引起的肌肉痛。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醫學筆記》。凡外傷引起的上述各症,或複感風濕者所引起的疼痛症有效;對於類風濕引起者,隻有緩解疼痛的效果。

配穴方十三大椎、肩井、大杼、陽陵泉、風門、天宗。

方法:采用閃罐、留罐和走罐法。大椎穴用閃罐法,反複吸拔10餘次;肩井、大杼、陽陵泉、天宗4穴用坐罐法,留罐10分鍾左右;風門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現暗紅色瘀斑為止,每周2~3次。

主治: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

效果:屢用有效,久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彙要》(二)。王啟才經驗。若能配合理療,則效果更好。

腰痛

腰痛是指腰肌(包括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損傷(包括腰肌勞損、滑膜嵌頓、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腰椎橫突綜合征、脊椎肥大等)和腎虛、風濕引起的腰痛。

“病因”多因風濕、腎虛和腰肌軟組織損傷所致。

“症狀”腰痛,遇寒或勞累則加重,或伴有兼證。致因不同,兼證亦異。

“療法”

配穴方一腎俞或阿是穴(壓痛點)。

方法:采用刺絡拔罐法。任選1穴,用三棱針點刺至微出血,然後拔罐,每次留罐15~20分鍾。一般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