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藝副產品——孩子們的事情(2 / 2)

這就可以想象到小濟寫的是什麼字了:用鉛筆一按,在格中按了個不小的黑點,突然往上或往下一拉,成個小蝌蚪。一個兩個,一行兩行,一次能寫滿半張紙。寫完半張,她也照著爸的樣子說:“該歇歇了!”於是去找弟弟玩耍,忘了說故事與吃蘋果等要求。我就安心寫作一會兒。

(三)卡通演義:

因為有書,看慣了,所以孩子們也把書當作玩藝兒。玩別的玩膩了,便念書玩。小乙的辦法是把書擋住眼,口中嘟嘟嘟嘟;小濟的辦法是找圖畫念,口中唱著:一個小人兒,一個小鳥兒,又一個小人兒……倆孩子最喜愛的一本是朋友給我寄來的一本英國卡通冊子,通體都是畫兒,所以倆孩子爭著看。他們看小人兒,大人可受了罪,他們教我給“說”呀。篇篇是諷刺畫兒,我怎麼“說”呢?急中生智,我順口答音,見機而作,就景生情,把小人兒全聯到一處,成為完整而又變化很多的故事。說完了,他們不記得,我也不記得;明天看,明天再編新詞兒。英國的首相,在我們的故事裏,叫作“大鼻子”;麥克唐納是“大腦袋”,由小乙的建議呢,凡戴眼鏡兒的都是“爸”——因為我戴眼鏡兒。我們的故事總是很熱鬧,“大鼻子叼著煙袋鍋,大腦袋張著嘴,沒有煙袋,大鼻子不給他,大腦袋就生氣,爸就來勸,得了,別生氣……”

卡通演義比自由故事更有趣,因為照著圖來說,總得設法就圖造事,不能三隻四隻白兔的亂說。說的人既須費些思索,故事自然分外的動聽,聽者也就多加注意。現在,小乙不怕是把這本冊子拿倒了,也能指出哪個是英國首相——“鼻!”歪打正著,這也許能幫助訓練他們的觀察能力;自然,沒有這種好處,我們也都不在乎,反正我們的故事很熱鬧。(四)改造雜誌:

我們既能把卡通給孩子講通了,那麼,什麼東西也不難改造了。我們每月固定的看《文學》,《中流》,《青年界》,《宇宙風》,《論語》,《西風》,《談風》,《方舟》;除了《方舟》是定閱的,其餘全是贈閱的。此外,我們還到小書鋪裏去“翻”各種刊物,看著題目好,就買回來。無論是什麼刊物吧,都是先由孩子們看畫兒,然後大人們念字。字,有時候把大人憋住,怎念怎念不明白。畫,完全沒有困難。普式庚的像,羅丹的雕刻,蘇聯的木刻……我們都能設法講解明白了。無論什麼嚴重的事,隻要有圖,一到我們家裏便變成笑話。所以我們時常感到應向各刊物的編輯道歉,可是又不便於道歉,因為我們到底是看了,而且給它們另找出一種意義來呀。

(五)新年特刊:

這是我們家中自造的刊物:用銅釘按在牆上,便是壁畫;不往牆上釘呢,便是活頁的雜誌。用不著花印刷費,也不必征求稿件,隻須全家把“畫來——賣畫”的賣年畫的包圍住,花上兩三毛錢,便能五光十色的得到一大堆圖畫。小乙自己是胖小子,所以也愛胖小子,於是胖小子抱魚——“富貴有餘”——胖小子上樹——搖錢樹——便算是由他主編,自成一組。小濟是主編故事組:“小叭兒狗會擀麵”,“小小子坐門墩”,“探親相罵”……都由她收藏管理,或貼在她的床前。戲出兒和漁家樂什麼的算作爸與媽的,媽擔任說明畫上的事情,爸擔任照著戲出兒整本的唱戲,文武昆亂,生末淨旦醜,一概不擋,煩唱哪出就唱哪出。這一批年畫兒能教全家有的說,有的看,有的唱,熱鬧好幾個月。地上也是,牆上也是,都彩色鮮明,百讀不厭。我們這個特刊是文藝、圖畫、戲劇、歌唱的綜合;是國貨藝術與民間藝術的擁護,是大人與小孩的共同恩物。看完這個特刊,再看別的雜誌,我們覺得還是我們自家的東西應屬第一。

好啦,就說到此處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