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是冰心寫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它描寫了一個學成歸國的留學生,雖有愛國之誌,卻無法施展其才華的痛心遭遇,揭露了當時的軍閥統治下,政局的黑暗腐敗已到了足以扼殺一切生機的地步。

小說中的英士在歸國的途中,心情是暢快的,因為對未來充滿希望。他那“全班的第一”令師友“誇羨”的成績,使他滿懷信心能夠報效祖國。心中想著“民氣是很有希望的”,便有著“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決心,預備著歸國後大展拳腳以顯英雄本色。因而歸家後沒幾句便迫不及待的向父親詢問國事近況,不料卻從父親那裏得知,政府“國庫空虛如洗”。不是借款花在“硝煙彈雨”裏,便是借款用在“應酬疏通”裏,基本上,一切的事業都處在消積的狀態中。這些情況,令英士心裏“有一點失望”。父親如此“悲觀”並非一貫如此,倒也是因著時勢不得不接受現實。父親朱衡曾是“同盟會”的成員,“成天裏廢寢忘食,奔走國事”,數十萬的家財也因此花去大半。他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熱氣在“刀俎網羅裏轉來轉去”,淡然麵對生死。在廣州黃花崗起義時,他從上海運送軍火到廣州,不幸起義失敗。令他悲憤不已的是共和國雖造成,卻犧牲了千萬位同誌,並且政事腐敗,一場空虛。說起這些慷慨激昂的往事時,他也不覺“流下兩行熱淚來”。而從他的那句“我想他那雄心壯誌,終久要受打擊的”便可隱約的感覺當時的社會現狀已造就了無數像英士這樣才華不能施展的憤然之士。

沒幾日,英士也從舊友處得知,當今的時勢是“飯碗主義”,根本沒有創事業的環境。這一現象令英士“背上如同澆了一盆冷水”,已經接近失望透頂。英士毅然放棄國外高薪遂願的工作一心一意想要回國報效祖國,未曾想,國內是這樣的境況,可見,留學生一回了國,便無誌了的傳言,確有其事,也是被時勢所迫的。然而小說中的英士並非一個稍有風吹草動就畏首畏尾的人,他有毅力,也能忍耐社會裏這樣的狀況,不輕易放棄,便選擇去北京,“看看光景再說”。

英士的愛國之心從他最初剛回家便了解國事近況及在了解情況後迫不及待的趕往北京謀事業中,表現得尤為深刻。然而,印證了朱衡的擔憂,他好不容易等到一個“技正”的職位,竟是“支俸不做事”的差事,顯然“不合英士的心”。英士通過與同事的閑談才了解,許多人的官職均是靠關係和人情才得到的,而同事們的散懶的習性,言語間“歎氣”、“慘笑”的神情,將英士“滿心的高興完全打消了”。

而後,小說對英士及同事們的生活狀態作了簡單的描寫。同事們也曾是雄心壯誌,滿懷理想的青年,卻在現實麵前很快的墮怠下來。他們“打牌鬧灑”“飲博閑玩”而英士的規勸反倒引得他們滿腹“牢騷”。在得知總長位置有變動時,都惶惶然想方設法去“運動”關係。如此國民,真真是隻顧個人安危,隻思個人飽暖,而根本不顧及,也無力顧及別人,更不用說是為國效力。縱然有個人消積的因素在裏麵,但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政府的腐敗無能。

自此,英士報效祖國的美好願望也徹底幻滅。他由最初的“我僅幸是一個少年,又何幸生在少年的中國”的感慨到發出“我何不幸是一個中國的少年,又何不幸生在今日的中國”的憤慨,其中經曆的由天入地的巨大落差感,令他最終下定“去國”的決心。英士臨去國的時候,那種淒楚傷慘的神情,實在令人為之流淚,如此不得已而為之,實在非其所願。看到這裏,我們不禁要思考,國家每年花大筆的資金送一批又一批的有誌之士去國外深造以備國用,然而待學生學成歸國後,卻不給他們施展才華,報效祖國的機會和平台,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這難道不是在浪費錢嗎?中國花錢栽培留學生,卻又不能用其所長,最終還是眼睜睜的看著人才流往國外,這不正是“為人作嫁”嗎?實在叫人痛心疾首。

當時的中國,也正有不少“英士”這樣的人。因而,文章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共鳴!

五四時期蓬蓬勃勃的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冰心的創作活動。那時的人生觀問題,民族獨立思想,反封建主義,使得冰心同“五四”時期所有的作家一樣,能夠從現實出發,發現社會問題。從她語言的含蓄中,欲言又止中,一次又一次引人深思,讓國人意識到社會問題的嚴重性,迫切需要解決。然而卻並未將解決問題的方向指引出來,這也是冰心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其思想與生活的局限性。冰心在以後的回憶中也承認自己是屬於“五四”時期許多有正義感而又孱弱的好人中的一個。

盡管如此,她的這篇《去國》仍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作用。冰心以自己純真的情感和非凡的勇氣,描寫了在封建惡勢力麵前,部分青年彷徨不知所措,苦悶、失落的現狀。題材具有現實性,透過小說真實的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麵,體現了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革命要求,和變革現實改造中國的美好願望。對當時的讀者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作用。

《去國》在創作上用細膩柔和的筆觸將人物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微帶憂鬱的色彩和清新明麗的語言,深得讀者的喜愛。

一個巨靈之掌,將我從憂悶痛楚的密網中打破了出來,我呱的哭出了第一聲悲哀的哭。

睜開眼,我的一隻腿仍在那巨靈的掌中倒提著,我看見自己的紅到玲瓏的兩隻小手,在我頭上的空中搖舞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