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網友去盜墓
☆.☆.☆.☆.☆.
引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
第一章:挖河奇遇
☆.☆.☆.☆.☆.
很多人講故事都是從我的爺爺開始說起,我今天要說的這個故事也不例外。而且,這個故事和那很多故事一樣,一樣的通俗,也一樣的庸俗,甚至一樣的低俗!
這個是我爺爺年青時候的事情了。那個時候雖然已經解放後,但是還沒有實現四個現代化,每次的黃河河道清淤工程都是全部由人工完成的。
這個事件就發生在昔年某一次黃河清淤過程中。
黃河“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黃河濁浪中的一部分泥沙會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就會堵塞河道,導致黃河跟東海的通道不暢,從而泛濫成災。民間稱之為“黃河發大水”。
為了預防黃河水患,在黃河中下遊的地方,幾乎每三年都要進行一次河道清淤工程。這個黃河清淤工程,在我們黃河中下遊平原上稱作“挖河”。
挖河一般都選擇在秋末冬初,當時正處於秋冬季節,上遊降雨稀少,沒有足夠的水來填滿黃河河道,所以也有很多河道基本上處於斷流狀態,大自然也為挖河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黃河中下遊地區,正是農村的三秋農忙之後,大部分農田暫時不需要灌溉,農民也處於冬閑狀態。公家就這個時候,把需要清淤河段的河水處理掉,露出裸露的黃泥河底。然後組織農民工上河道上挖河。
無數的黃河河工們,用鐵鍁一下一下的把黃泥挖出來,裝到駕車子上,等裝滿以後連拉帶推的運到河堤外麵。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一鐵鍁一鐵鍁的泥沙很輕。其實不然,那些河泥好像都有吸力一樣,每一鏟黃泥都要比陸上每一鏟黃土重的多的多,如果鐵鍬不結實了都掘不起來。
我曾經親自參加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人工挖河工程,對此深有體會。第一次參加這種勞動的青壯勞力,前幾天不注意的話都可能會累倒。但是,如果不願意出工得花,可以以資代工。說白了,就是出錢。
從清末到建國,社會一直都是動蕩不安,中國曆經百年浩劫,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人民和國家一般樣,都是一窮二白。都沒錢,所以隻好咬牙出工了。況且,公家也不白使喚你,出工還給工分的,還有什麼理由不出工呢。
不巧的是,俺爺體力不行,一副文質彬彬的青年秀士。
幸運的是,俺爺腦子還算好使,大隊裏就讓他做文秘會計,主要負責一些寫寫畫畫統籌計算的類似工作。
但是,不要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去勞動了。那個時候,無論隊長,還是會計,或者廚師,都要正常幹活的。
隻是,需要你做組織工作的時候,需要你記錄計算的時候,需要你去生活煮飯的時候,你才可以心安理得的暫時或者提前脫離一會兒重體力勞動。
用現在的話說,隊長/會計/廚師這幾類有兼職的人,可以在自己本身的工作範疇內遲到和早退,不會被扣除公分。
聽老人講,以前的人人品都很好,根本沒有損公肥私貪汙受賄。就算沒有人監督,每個人都大公無私急公好義,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聽大人們講,隊裏的某塊兒已經掰完玉蜀黍棒的玉顆兒還沒有砍完,到了第二天去上工的時候,發現已經給無名英雄趁夜偷偷的給全部砍倒了。
記得我小時候,天降大雪,覆蓋路麵。沒有人組織,人們起來以後會自發把街道打掃幹淨。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的傻子了。
在我們寨到官道有東門和南門兩條大路,其實是寨東一條南北路,寨西一條南北路,每條路都有千米遠。沒有媳婦的光棍漢會在學上起來之前,就從南門掃雪開始,一直從東門掃著回來。
在這種樸實的民風之下,俺爺自然也不會找個借口,去一邊溜達一下偷個懶兒。更何況,他不但是大隊會計,還兼任小隊隊長,而隊員都是一家一姓的同族宗親。
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其中就包括俺爺和他的三個哥哥。
俺爺弟兄四人,他是老四。
天上那一個太陽已經跑到正中間的時候,老四奮力把一鐵鍁黃泥拍在一輛兩個輪子的駕車子上,望望日頭,給老大說:“哥,一會兒車子滿了,你幫他們把車子推過去,就別跟車子回來了,趕緊去煮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