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了解營養素——它是人體大廈的“磚石”(1)(2 / 3)

代謝適應引起許多學者的興趣,因方法條件不同,結果並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但代謝適應的概念已被多數人重視,並具體運用於公共營養的研究中。第5次世界食物調查指出,在發展中國家的人群中,代謝適應可能在15%。

3、影響能量需要量的因素

能量需要量是營養學中首先需要考慮的項目。因能量不僅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因素,而且對其他營養素的需要量有很大影響。FAO/WHO曾先後多次組織專家就能量與蛋白質需要量進行討論。現一致認為能量供給不宜高出其消耗量,否則過高的能量將導致肥胖等一係列對健康有害的影響。然而其他營養素常常需要有一個安全水平,以保證攝入量能滿足機體之需而略有節餘。機體對能量的要求,除了一定的總熱量外,還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問題(因這3種熱源質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在提供熱源質時,必須考慮以下各種因素。

(1)勞動強度

1989年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的說明中指出,由於現代生產工具的不斷革新和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確切地劃分勞動強度等級比較困難。但大致可分為5級。

①極輕勞動:以坐著為主的工作。如辦公室工作、組裝和修理收音機與鍾表等工作,業餘可有一定的文體活動。

②輕勞動:以站著或少量走動為主的工作。如店員售貨、一般實驗室操作、教員講課等。

③中等勞動:如學生日常活動、機動車駕駛、電工安裝、金屬切削等。

④重勞動:如非機械化農業勞動、煉鋼、舞蹈、體育運動等。

⑤極重勞動:如非機械化的裝卸、伐木、采礦等勞動。

(2)牛理狀況

兒童和青少年正在生長發育時期,身高、體重及活動量都不斷增加,能量需要量也逐漸增大。中年以後,基礎代謝率逐漸下降,活動量也逐漸減少,故能量需要也適當降低。孕婦和乳母的能量需要量應在其當時的勞動情況下適當增加。孕婦增加200千卡(0.84兆焦耳),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之需。乳母所增加的能量是補償分泌乳汁所消耗的能量,規定增加800千卡(3.35兆焦耳)。

(3)氣候條件

由於衣著和居住條件的改善,一般認為氣候對人體能量需要的影響不大,隻有較長時期地處於寒冷和酷熱氣候中才需要作適當調整。

(4)體型

體型不同的人,其基礎代謝率不同;同時,活動時相應地要增加其能量消耗。為了避免超重(肥胖)或低重(過瘦)的偏差,應在一定身高時的體重正常與否為準。我國18~45歲成年男子與女子的體重參考值分別為63千克和53千克(各國不同的人群的標準體重是各不相同的)。

(5)疾病因素

發熱、失血、嚴重感染、敗血症、消耗性疾病及創傷、燒傷和手術等病人,都需適當地增加能量的供給。臨床病人能量的供給很重要,但準確的估量卻很困難。人體能量代謝與氮代謝關係密切,因此,臨床上病人的能量供給量主要是參考病人蛋白質的需要量,即在滿足病人蛋白質需要的情況下,供給的能量應使病人維持氮平衡或正氮平衡。

人類需要各種食物來滿足能量的需要,產生能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之間應有一個適當的比例。蛋白質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11%~13%,脂肪占25%~30%,其餘則可由碳水化合物供應,約占55%~65%。

我國對軍人膳食對優質蛋白作了規定,陸軍動物蛋白及大豆蛋白應占攝入蛋白質總量的30%~50%,而海、空軍動物蛋白質應占攝入蛋白質總量的30%~50%。植物性來源的脂肪不得低於總脂肪攝入量的50%。海、空軍膳食中蔗糖能量不得超過總能量攝入量的10%。

4、能量單位及換算係數

人體所需能量國際上用焦耳(J)為單位。常用焦耳1000倍,稱千焦耳(KJ)。但營養學上,還嫌千焦耳較小。有用J×10(6上標)表示,稱為兆焦耳(MJ)。營養學上習慣用千卡(kcal)表示。1千卡能使1升15℃純水升至16℃時所吸收的能量。它們的換算關係如下:

1卡=4.184千焦耳,1千焦耳=0.239千卡

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在彈式熱量計中燃燒時,每克分別產生能量平均值:

碳水化合物:4.1千卡(17.15千焦耳)

脂肪:9.45千卡(39.54千焦耳)

蛋白質:5.65千卡(23.64千焦耳)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體內能被完全氧化,所產生的能量與彈式熱量計所測得者完全相同。蛋白質在體內不能完全被氧化,從尿中排出的蛋白質最終代謝物為尿素、肌酐、尿酸等。由1克蛋白質所產生的這些代謝產物在彈式熱量計中燃燒時,尚可平均產生1.3千卡(5.44千焦耳)的能量。此外,在消化過程中,還有消化率的影響。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的消化率分別為98%、95%及92%。故它們在體內產生的能量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