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天下第一補藥——人參(1 / 3)

人參,曆來被視為珍稀藥材,尤其野山人參更是一物難求。因此采參人在采挖野山人時,也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據傳,在古代以至近代,當采參人尋覓到野山人參時,首先要用紅頭繩將人參細心地紮住,否則人參會跑失,然後買豬頭、燒香叩拜土地山神,最後才小心翼翼地將整支人參包括所有根係刨挖出來。這些行為雖有迷信色彩,但卻反映了采到人參的興

奮和采到野山人參的不易。

早在2000多年前,人參就作為天下第一補藥記載於醫藥著作中。古人認為,人參“形態如人,功參天地,故名人參”,也有稱“人身”。又因為人參生長在深山老林,生長條件極為嚴格,分布範圍十分狹窄,野生者甚為稀少;加之人參治病養身功效卓著,因而又有“神草、土精、地精、血參、皺麵還丹”等諸多美名。

據文獻記載,古代我國野山人參分布在太行山上黨地區及東北遼東長白山地區。由於長期過度采挖及森林遭到破壞,到明清時代上黨人參已滅絕。現在,長白山深山老林中還偶爾可以覓到野山人參,但已極為稀少了。市場上買賣人參的,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的“園參”,產地也基本上圍繞長白山四周的吉林、遼寧、黑龍江部分地區,以吉林省的集安、通化、柳河、靖宇、長白縣為中心區,是中國人參的代表產區,占到全國人參產量的75%左右。

朝鮮及韓國生長的人參稱朝鮮人參,或朝鮮人參稱高麗參、別直參,基本都是人工種植。

園參一般生長5~6年收獲,吉林集安邊條參需生長8~9年收獲,而石柱參需12~18年收獲。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人參生長進入枯萎期,參葉變黃時采挖,此時人參漿液足,產量高。采挖時,防損傷根皮及根須。抖掉泥土,辦掉莖葉,運回加工成不同品類和規格的人參藥材。人參的葉、花、果也藥用。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您在藥店、商店或市場上可以見到以下的人參種類:

紅參——鮮人參經蒸製,曬幹或烘幹而成。幹燥過程中要剪去“艼”和支根下段及所有須根,這些剪下來的支根、須根和艼,被加工成紅參須(叫紅支須或紅彎須)。

普通紅參主根(體)呈圓柱形,以蘆短、身粗、腿短為特征。表麵棕紅或淡棕色,半透明,有光澤,質硬而脆,光潔,角質樣。氣香味甘苦為佳。表麵有黃皮及有細腿者,則影響質量。一般以500克所含人參支數分等。

鮮人參——采收的人參經用清水短時浸潤、清洗,並適當整理和分等。現在一般都用真空包裝。主要特征是:通體白色或黃白色,肉質。上部有根莖,稱“蘆頭”,蘆頭上有每年地上莖枯萎脫落留下的碗狀凹痕稱“蘆碗”;7蘆頭的長短與蘆碗多少是與生長年限有關;蘆頭上常有1~2支不定根,稱“艼”。根的膨大部分稱參體或主根。參體下部有2~3個支根稱“腿”;支根上有眾多須根;支根上有時可見毛毛根脫落的凸起,稱珍珠點。根的橫切麵黃白色,中間可見放射狀紋理,稱“菊花心”;其外圍有一顏色棕黃的環,稱“形成層環”;環兩側常見色澤稍深的分泌物點。具有人參特有香氣,味甘而微苦。

生曬參——分普通生曬參和全須生曬參。根呈圓柱形,體輕有抽溝,表麵黃白色,斷麵白色或黃白色,皮層與髓部分區明顯,常有裂隙,氣香,味甘苦。全須生曬參的蘆須全保留,因須根易折斷,有時需綁尾。

此外尚有刮去表皮生曬參,稱白幹參。

白糖參——又稱糖參。是由缺頭少尾,漿液不足,體形欠佳,質地較軟的鮮參加工而成。加工工藝經過煎煮,排針、浸糖、幹燥等。人參體滲入了大量糖分,故體重味甜,應以蘆、須齊全,表麵白色,支條均勻,斷麵白色,不返糖,縐皮幹漿者為佳。

野山參——以蘆長,碗多而密,包根粗短,皮緊細,環紋密而深,支根“八”字分開,須根清疏而長,質堅韌,有明顯疙瘩,為主要特征。此外表麵白色或黃色,斷麵白色,味甜微苦。生長年代長的老山參,其蘆頭上的蘆碗密集分布在蘆的下部,往上逐漸稀少而無,形似雁脖,稱雁脖蘆;艼兩頭尖細,形似棗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