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皮膚電阻測定法。當人體有病時,在耳廓上一定部位會出現電阻變低,我們可用皮膚電阻測定儀進行探測。
耳針的取穴原則取穴要少而精,一般用病變部位的同側耳穴治療,也可用對側或雙側。為了加強療效,必要時可一穴刺二針或斜刺透穴。一般取穴原則有以下三點:
(1)根據相應部位取穴如肝病可在相應的“肝”穴上針刺;胃痛可在“胃”穴上針刺。
(2)根據中醫辨證取穴根據經絡、髒腑理論來取穴,如皮膚病可取肺穴(肺主皮毛);耳鳴、聽力減退可取“腎”穴,因為“腎開竅於耳”;眼病可取“肝”穴,因“肝開竅於目”。
(3)根據常用穴位的特殊功能和臨床經驗取穴,如神門、交感對鎮靜、止痛效果較好;心穴對落枕有一定療效。
耳針的操作方法
1根據診斷決定針刺耳穴,用探針輕、慢而均勻地探壓最明顯的壓痛點,找到敏感點後,用75%酒精棉球消毒,用消毒的二十八號半寸毫針在耳穴正中刺入,以不穿透耳廓為原則。在針刺進以左手拇指固定針刺穴位周圍,食指托著針刺穴位背側,這樣既可掌握針刺深度,不使針穿透對側,又可減輕針刺痛感。多數病員進針時有較強的痛感,故對初診病員在針前要做好思想工作。
2進針後可撚轉,以出現較強的酸脹感應為好。一般留針二十至三十分鍾。在留針期間每隔五至十分鍾撚轉一次,同時活動按摩病變部位,如腰痛病員在針刺過程中,同時活動腰部,可提高療效。慢性病可留針數小時,必要時可用圖釘樣皮內針進行皮內埋針。
3出針時,準備幹棉球一個,以防萬一針眼出血時,作壓迫止血。
4針刺時間一般為每天或隔天一次,十天為一療程。
5皮內埋針法用特製的圖針樣皮內針,刺入耳穴後,用膠布固定。此法可起持續刺激作用。對某些慢性病及發作性疾病較適用,對路程遠、工作忙,治療不便的病員也較為方便。埋針後囑病員定時自己按壓,以加強刺激,增強療效。皮內埋針操作中,應嚴格消毒,埋針時間可達五至七天。
耳針療法的禁忌症和暈針處理
1.妊娠期二至五個月最好不針,對習慣性流產的孕婦,五至九個月內最好不取子宮、卵巢、內分泌、皮質上等穴位,以免引起流產或早產。
2.過度疲勞、饑餓、身體虛弱、精神緊張的患者如必須針刺,最好平臥,以免發生暈針。
3.耳廓有凍傷或有炎症應禁針,以免炎症擴散。如需針刺,應避免在炎症周圍針刺,可先刺外耳、腎上腺,給予治療瘩瘡及炎症。耳針治療時,耳廓消毒要嚴格,如有炎症出現,應停止針刺,塗以碘酒及消炎軟膏,使感染不會波及軟骨。
耳針一般較少發生暈針,如一旦發生暈針,出現頭暈、頭昏、麵色蒼白、血壓下降、出冷汗。輕度暈針可不必拔針,平臥休息,消除他緊張心理,給病人喝點溫開水即可。如發生重度暈針,應立即拔針,並將取下的針隨即針刺腎上腺、皮質下、心、枕等穴,並采用頭低腳高位,即可恢複。有時在針刺後,耳廓發生特異的疼痛,或有頭昏、頭暈、心慌、惡心、下肢寒冷或全身發麻等症狀,這大多是因針刺腎上腺、交感、內分泌、肺、腎等穴位過深或方向不對而產生。一般將針後退一下,以上症狀即可減輕或消失。如果仍不能減輕症狀,則應把針拔除。
耳針應用範圍
耳針不僅用於治療,而且還可用於麻醉,預防疾病和輔助診斷等。
1.預防。針刺耳穴,對某些疾病可起到預防作用。如腮腺炎流行時針腮腺穴、神門穴;暈車、暈船者,在乘車、船前,針枕穴,有預防作用。
2.輔助診斷。當人體有病時,就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上出現反應,某些疾病可根據耳穴的不同反應,考慮其相應髒器有無疾病。例如某些診斷不明的急性腹痛,可在疑似的幾種病的相應耳穴部位進行探尋。當找到明顯的壓痛點時,再結合病人症狀、體征門穴;暈車、暈船者,在乘車、船前,針枕穴,有預防作用。
3.治療。耳針療法的適應症很廣泛,現存不僅能治療許多功能性的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等,而且對一些器質性的疾病,如炎症、潰瘍病等,也有一定療效,特別對止痛、消炎等效果更為明顯。近並應用於治療膽道結石。
4.耳麻醉。針刺耳廓某些穴位,應用手法運針或通以電流,可以達到鎮痛以施行手術。
針療法
水針療法,是一種針刺和藥物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一般選用原來用作肌肉注射的藥液,把它們注入到與疾病有關的穴位或壓痛點內,利用針刺和藥液對穴位的刺激,和這些藥液的藥理作用,達到治病目的。
治療方法
選定注射位置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注射部位。
1.痛點注射。主要用於軟組織勞損,如腰腿痛、肩背痛、關節和軟組織扭挫傷等。
對腰椎間盤突出、肥大性脊椎炎和腱鞘炎等也有一定效果。局部按壓探查最明顯的痛點,即為注射點。
腰部痛點多在第四五腰椎兩側肌肉、髂後二側和骶髂關節等處。臀部、大腿酸麻的痛點,多在腹股溝、骼腰肌、髂脊下緣和髂前上側的軟組織等處。膝關節痛點多在股內、外側肌下端、髕骨下緣內外側、膝關節二側等部位。肩關節痛點部位多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