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這天,李綱來到了張校長的家。大街上的行人和車輛比往常明顯地減少了許多。當李綱來到張校長的家門口時,張校長早已在門口等著他呢。她看到李綱手裏的東西時,她十分生氣地說:“早就和你說把我們這裏就當成自己的家,到我們這裏來不要拿東西,你說我們老兩口啥也不缺,你咋就不聽呢。下次你要是再買東西我可真生氣了,到時候別怪我給你扔出去。”
李綱笑嘻嘻說:“這大過年的哪個孩子回家不給自己的父母買點東西呀。”一句話就讓張校長的氣消了下去。老爺子見李綱進屋,雖然他並沒有站起來,但是非常熱情地向李綱打了招呼:“小綱來了,趕緊坐,咱們爺倆好好聊聊天。年夜飯阿姨早就做好了。咱們待一會兒再開飯。”李綱坐在了老爺子的身邊。他有些不自然地坐著,來回扭去動著屁股。老爺子見李綱待著有些緊張,他問李綱說:“你爺爺對古錢幣很有研究,不知道你在這方麵的知識怎麼樣?”
李綱謙虛地說:“我爺爺倒是教了我一點知識,後來我上大學時專門到圖書館找來這方麵的書看了看,也是了解到一些皮毛。好像我爺爺也收藏了一些古錢。”
老爺子聽了李綱的話,“哦”了一聲:“那你說說看。咱們中國古錢的曆史。”
李綱使勁地回想了自己在書中學習的知識:“咱們中國的古錢,源遠流長,上溯商周,下至明清,種類繁多。早有貝幣、木幣、牙幣、紙幣、金幣、銀幣。還有鐵幣。鑄造錢幣通常是國家的權利。而當一個國家穩定時,也通常讓利城省級的政權。但做為地區級的江城市,曆史上竟有三個時期鑄錢。這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第一個時期是在戰國時代,鑄造的是一種小方足布幣,它是青銅質,平首平肩方足,長4.4公分,寬2.6公分,重3克,背麵無文,麵有中直、兩旁斜的三條陽斜,這是此類布幣共有的圖案。江城市第二次鑄錢的時期是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公元1621年----1628年,這也是江城鑄錢史上有明確記載的開始。截取年二月,朝庭頒布不汪城天鑄‘天啟通寶’背‘江’字之小平錢,均曾黃銅質,,後來各省相繼停鑄,而江城錢局又被特許多鑄了幾年,帶‘江’字的天啟錢在今天已是珍稀之物了。江城鑄錢的第三個時期是在清乾隆年間,開鑄的也是小平錢,錢的正麵是‘乾隆通寶’四個字。這次隻鑄了十年,這種錢也為黃銅質,鑄工精細,威嚴,大方開朗,現已不多見。”
老爺子聽到李綱對中國的古錢了解的這麼多,他終於遇到了知音:“沒想到你這麼年輕對古錢了解的這麼地多,不像你們的張校長,一提到古錢就說我是不務正業。正好,今天是春節,我這有幾枚古錢,你看看有什麼意義沒有。”說著,老爺子帶著李綱來到了裏間,從一個小格子裏拿出了幾枚古錢。李綱一看,這幾枚都是帶“吉”字的古錢,他拿起了一枚,對爺爺說:“這是戰國時期齊國齊城的‘齊法化’的刀幣。這枚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吉安尖首刀幣。這枚直百五銖背‘吉羊乙’是三國時期蜀國劉備鑄造的。這枚吉字‘永安五錢’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鑄造的,這枚吉字家首布錢是周景王時期的。哎呀,爺爺,您這兒幾乎把我國古代幾千年流通的鑄印的帶吉字的錢文都收藏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