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人際交往,溝通人脈(1 / 3)

為人處世十要訣

1.保留意見: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謹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2.認識自己: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並培養其他方麵。隻要了解自己的優勢,並把握住它,則所有的人都會在某事顯赫。

3.決不誇張:誇張有損真實,並容易使人對你的看法產生懷疑。精明者克製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說話簡明扼要,決不誇張抬高自己。過高地估價自己是說謊的一種形式。它能損壞你的聲譽,對你的人際關係產生十分不好的影響,有損你的風雅和才智。

4.適應環境:適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雜事上,要維護好同事間的關係。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必須使人們總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點的人會使人保持期望,不會埋沒你的天資。

5.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作教師,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讚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6.言簡意賅: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於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而你則會達不到目的。簡潔明了的清晰的聲調,一定會使你事半功倍。

7.決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長處常掛在嘴邊,常在別人麵前炫耀自己的優點。這無形中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結果則是使別人更看輕你。

8.決不抱怨: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自己做的事沒成功時,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使事情圓滿。適度的檢討自己,並不會使人看輕你,相反總強調客觀原因,抱怨這,抱怨那,隻會使別人輕視你。

9.不要說謊、失信:對朋友同事說謊會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這是你最大的損失。要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10.目光遠大: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為冬天準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人或事。

沒有距離就沒有朋友

有人說,最親近的關係總是最脆弱的,朋友之間的關係作為人際關係的一種,雖沒有骨肉血脈的相連,但卻有一種親情無法替換的東西。也許在生活中的某個瞬間你會發現,身邊最好的朋友在那時就像一個翻版的你自己,讓你有一種心靈互動的感覺,但也有這樣的時候,你認為你的好朋友對你了如指掌,有許多事不該對你有所隱瞞,甚至從某一天開始他突然疏遠你而讓你感到莫名其妙,或許有時你會替他做許多事,但他卻不太領情……朋友之間互相關心是無需置疑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話,是不是也會使友情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呢?

一、真朋友就像涼白開

與甜蜜的愛情相比,友情顯得平淡無奇;與溫馨的親情相比,友情難免索然寡味。愛情如美酒,親情似濃湯,友情隻能是涼白開。可是口幹唇燥的人,最需要的莫過於一杯沁潤心肺的水;當一個人苦悶不堪的時候,朋友伸過來的手往往勝過戀人的熱吻和親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無須背負海枯石爛的誓言,不用防備“朝三暮四”的變遷,不必講究噓寒問暖的客套,也不用顧忌牽腸掛肚的擔心,朋友就是那個願意做你聽眾、卻不讓你內心不安的人。煲電話粥也罷,促膝談心直到東方發白也罷,煩悶與苦惱盡可以和盤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謝你的信任,然後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都市中人個個如刺蝟一般,朋友間相處應該既能感受到對方的溫暖又免於相互的傷害,大可不必認準一個好友跟你分擔所有的歡喜悲憂。愉快地相互欣賞,忙的時候放在一邊,有空的時候搞個聚會,需要的時候打個招呼,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二、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間

心理學家霍爾認為,人際交往中雙方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表現,研究發現,親密關係(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間)的距離為18英寸,個人關係(朋友、熟人間)的距離一般為1.5~4英尺,社會關係(一般認識者之間)一般為4~12英尺,公共關係(陌生人、上下級之間)的距離為12~25英尺。

說出這個理論,並不是我也認可與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離控製在1.5~4英尺之間這麼精確,但我讚同人際互動中的距離的確是人對事物在態度上的一種表現。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過溝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麵因為相通或互補而建立了比較親密的類似於戰友般的情誼,在他們麵前,我既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惡習,也不會坦誠地傾訴自己所有的缺點,因此,朋友、熟人能夠介入且隻能介入的也隻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的父母、愛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腳等一係列的生活細節,所以,他們介入我生活的程度更深,這樣的親密是任何一個朋友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對我而言,如果把自己看作一個集合,把上麵的兩類人想象成另外兩個集合,則這兩個集合都與我有交集,兩個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與我重合,我自己與他們永遠都不相交的部分,這是我的私人空間,它隻屬於我,是我最個性化的部分。無論對朋友還是父母,我的私人空間永遠都不會敞開,他們可以遠遠地欣賞,因為那裏雖然隱秘但不肮髒,雖然是很小的一個空間,但我需要並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滿,其實,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三、總會有不喜歡朋友打擾的時候

我把自己的朋友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了解對方,並確認能夠同甘共苦的,屬於患難之交。第二類是比較好的,在某一個特定的場合條件下認識的,是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的朋友。第三類屬於萍水相逢的朋友。

我願意把朋友這個稱呼定義為我的第一類朋友,因為我們最貼近,最投緣,真正是無話不談,我們都會盡可能為對方著想,但我不歡迎我的朋友介入我的私人生活,也許更多時候朋友是出於關心你的目的,怕你受到傷害才無意識地介入的,如果你不喜歡,最好是先給他暗示,但如果他仍不明白,可以約他出來聊一聊,把自己的意思恰當地表達出來。

有的人把好朋友當成自己,認為好朋友之間就不能有秘密。其實,“無話不說”也有個限度。有這樣的事發生在身邊,兩個特別要好的女孩,同吃同住,好得就像一個人,彼此對對方都了如指掌,由於她們太熟悉對方而不分你我,把對方的秘密當成自己的而告知於人,嚴重影響了朋友的正常生活而使朋友關係難以維持,所以,就算是對最好的朋友,也要適當保留一些你個人的秘密,不要妄想公開你的私人生活來證明你對朋友的誠意,也不要奢求朋友會對你的任何私人問題都有幫助,是自己麵對的就要勇敢麵對。

如果兩個好朋友在事業上能夠誌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夠互相關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對獨立,彼此不打擾對方喜歡的生活,那才是一種高尚的友誼,相信這也正是我們作為別人朋友所要追尋的境界。

四、對朋友說“不”又怎樣?

上個月,我的大學同學進輝因為生意失敗缺錢周轉,我把所能資助他的5萬元錢拿出來借給他。進輝很感動,他知道我是傾囊相助,所以,他每晚都會打電話來大吐苦水,我每天下班很晚回來後,還要花兩三個小時陪他聊天解悶,說完他的事,他又開始說我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評論幾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聽。開始,我覺得他心情不好,隻要他問起,我都或多或少地說兩句,可有一天我回家很晚,他和我妻子也絮絮叨叨地說了從我嘴裏聽說的我家的事,害得妻子以為我對她有意見。更糟糕的是,他在半夜三更會來找我,讓我陪他去酒吧,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我再也忍受不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對我牢騷滿腹。我覺得我能為朋友兩肋插刀,可我已自身難保了,再也沒精力幫他了。有一天,我也跟他大吐苦水,他畢竟是我朋友,很了解我,也明白了我不喜歡他這樣的相處方式。

對朋友說“不”真的很難,但隻要不是“見死不救”,是朋友的話一定能夠理解。

用你的真心換取友情

小時候,好朋友之間死纏爛打之後鬧別扭了,一句“我不跟你玩了”就足以讓對方嚇得不知所措。然而不久,兩個人又和好如初,因為那個做錯的小孩會說“我錯了”。那時候人都很單純,也最容易被人們懷念。長大了,沒有人再說“我不跟你玩了”,更沒有人會說“我錯了”,然而,人們相互之間卻漸行漸遠,日益疏離。當你讀到“我的朋友們啊,世上根本沒有朋友”(亞裏士多德語)這句話時,不知是否也“心有戚戚焉”。

如今,朋友的分道揚鑣、戀人的反目成仇、親友的分崩離析,很少有像小孩子那樣的纏鬥或爭吵,而往往是長期的很小的嫌隙的積累,終於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充當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導致的結果。

常常聽到有人這麼說:“其實,我跟他真的沒有啥,都是平常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沒想到會鬧到這個地步。他一氣之下,從此再也不理我了。”為什麼有的人使朋友損失巨大卻能重歸於好,有的人隻因為說了短短兩句話卻使朋友終生無法原諒?為什麼有的敵人經曆過長期爭鬥後卻能變成朋友,而有的朋友一旦有了齟齬之後卻不如一個敵人?

難道以“忍”著稱的國人竟然氣量如此狹小?人們可以寬容一個囚犯,美其名曰“人道主義”;可以包容一個敵人,自詡為“大度”。然而,朋友之間長期的小小的矛盾,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卻足以使營建了多年的友誼大廈轟然坍塌。

心理學能夠給人們作出“人為什麼會心胸狹窄”的解釋。在心理學上,一個不爭的命題是:人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一種交往如果不能維持雙方的心理平衡,勢必造成一方或雙方心理失衡。當心理處於不平衡狀態下,人需要花費相當的精力進行調整。時間短尚且可以,時間一長,就會因耗費太多的精力而疲憊。於是,想方設法也要使自己達到平衡狀態。而在日趨繁忙的今天,誰還有精力和耐心去保持或維持一種沒有足夠理由持續下去的關係呢?

於是,人們開始封閉自我,開始戴上麵具。然而,積怨終究不會自動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留痕跡。其實,有了嫌隙和怨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違心地“忍”下去。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像火山噴發一樣,那就傷害大了,輕者損害親情友情,重者甚至會走向犯罪。所以,坦誠,或者說是真誠,仍然不失為人際交往的第一原則。這種坦誠,不僅是直接表達對對方的好感,也包括對對方的不滿。隻有這樣,對方才可能知道你的真實的感受,才可能作出積極的改變。

報紙上曾報道過浙江金華一中學生殺母的事件,使舉國震驚。親子紐帶在積怨麵前,顯得多麼纖細、脆弱。人們常常把親情認為是“想當然的”,所以,無限度地開采、毀壞,盡管是無意的,也終究會使親情變成沙漠。倘若母親知道孩子也很痛苦也願意學好,怎會忍心在孩子心靈上的傷口撒鹽,最終導致孩子為避免再度的傷害而造成這一人間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