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節,沒有往年的炎熱,天上時不時飄灑著“龍舟水”,涼風習習,氣候舒適宜人。被夜雨洗滌過的端州城顯得玲瓏秀麗,清新脫俗。麗日也爭俏,一笑百媚生,她不時掀開麵紗,露出一張羞答答的笑臉,向路人展示她的柔媚。縷縷陽光籠罩下的星湖,波光瀲灩,嬌豔多姿。這些天來,沐浴在肇慶的陽光雨露,愁思似乎也被過濾掉,心情比往日舒暢。擁有平日裏難得的偷閑,又感受著端午節日的氣氛,人自然而然就會觸景生情,撫今追昔,懷恩思遠。
春節、中秋、清明、端午曆來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守歲”驅邪,爆竹聲聲辭舊迎新;中秋明月團圓,千裏共嬋娟;清明祭祖,感懷先人;端午龍舟,追憶先賢。這些傳統節日,生生不息,背後都有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福、憧憬與追求。中國傳統節日寄寓的普世價值觀,跨越時空,曆久彌新。
小時候過端午節是我最興奮的日子。老家羅定是曆史文化名城,城裏鄉下,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十分重視過傳統節日。節假日裏,外出學習、工作的人們,不管是東西南北,還是天涯海角,都會返回老家與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共同享受節日的文化氣息。
端午節的“扒龍船”、吃粽子對兒時的我來說,遠比中秋明月更有吸引力。每逢端午節,環城而過的瀧江河都會鑼鼓喧天,彩旗飄揚,龍舟競渡,群情激昂。幼小的我總會早早跑到岸邊,在人群中鑽來鑽去,追尋著龍船的蹤影,伴隨著大人們呐喊歡呼,奔跑狂歡,豪情萬丈!
節日裏,最溫情的要數一家老少圍爐包裹蒸粽子的情景,那也是我盡情享受歡樂的時光。節前幾天,母親和阿婆(阿婆是兒時的保姆,我們一直視為外婆)早早就會挑選好包裹蒸粽子的冬葉,一張張葉子洗好晾幹,備好一盤盤糯米、豬肉、綠豆、花生等材料。端午前夜,我們三兄妹圍坐跟前,細心聆聽,在大人的教導下,各自興致勃勃地學著包粽子本領。三人當中,數我動作最快捷,自作聰明的我活學活用、舉一反三,招來不少戲弄聲。大家看到我風卷殘雲般,不一會兒就能包裹出十幾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粽子來,便哈哈大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玩笑聲中包著粽子,聊著端午話題,一家人其樂融融。次日,吃到自己親手包裹的勞動果實,自豪之情洋溢心間,總覺得親手包的裹蒸粽子的味道特別濃香,那酣暢的心情,就這樣持續了一整天。
長大拜讀到屈原的《離騷》後,我才能把端午節的“扒龍船”、吃粽子與紀念屈原對接起來,才真正了解到端午節的來由。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它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的有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屈原說;等等。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端午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其餘說法似乎隻是專家的考據之論、地方之爭而已。如今,老百姓選擇在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節日活動,一切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於是還裹了粽子,投放到江裏喂魚,以免魚饑餓而吃掉屈原的身體。今天的端午節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