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家鄉的綠道叫文道(1 / 2)

離開家鄉那年,女兒剛讀小學一年級。正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十六個春秋就這麼過去了。如今,女兒已大學畢業,並繼續留在英國讀研。趁著女兒暑假回國期間,一家人專程回到家鄉羅定,領著孩子重遊故鄉的山水,重拾兒時的記憶,重溫家鄉的親情。

羅定是廣東省首批曆史文化名城。這裏地處粵西山區,與廣西相鄰,有廣東西關之稱。羅定人自古以來,民風淳樸,崇學尚武,行走天下。大江南北,瀧江風流。我生於斯,長於斯,家鄉的山水如同那化不開的濃濃親情,一直滋潤著我的生命,伴隨著我成長,時時刻刻在我的夢中縈繞。

回到羅定已是傍晚時分,好友一家早在酒店等候。滿滿的一桌佳肴,盡是家鄉本色。走地白切雞、紫蘇家鄉鴨、羅定魚腐、香煎釀豆腐、鹽水麥菜芽……赤橙黃綠青藍紫,色香味俱全。品嚐著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那熟悉的味道讓味蕾找到了一種久違的眷戀,那是身處家鄉才特有的感覺。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道道熟悉的家常菜,卻是兒時喜慶日子才能吃到的美味佳肴。那是幼小的我,對幸福生活的最直觀最質樸的理解,更是長大後的我多年來一直向往的期盼。如今,已邁入知天命行列的我,猛然間才明白幸福的生活原來是如此的簡單。回到家鄉吃著家鄉的飯菜,與兒時的好友相聚,感受鄉情的溫暖,永遠是遊子心中夢寐以求的奢望。

次日上午,妻攜女兒回鄉下看望已年邁的祖母和外婆,我卻被當地好友安排去遊覽縣城新建的綠道。每次回家鄉,我都有種欣喜萬分的感覺,那熟悉的山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據朋友介紹,今年5月羅定啟動了綠道建設,綠道全長約一百零二點三公裏,中心城區綠道規劃總長四十二點三公裏。綠道以市中心城區為樞紐,向上接通雲浮市綠道網及珠三角綠道網,向下接通市內鎮級綠道網。羅定市是文化之鄉、名人故裏、曆史名城、廣東西關。因此,羅定綠道冠之為“文道”的建設定位。

家鄉的朝陽特別燦爛,藍天白雲,晴空萬裏,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走出好萊灣酒店,從五裏橋沿著瀧江河畔的綠道返回,經南江花園,穿過羅定大橋,徑直到了文塔公園,這裏是綠道的一個亮點。小時候經常在這裏玩耍,也攀緣上過七級浮屠寓意的七層高塔裏捉迷藏、呼朋喚友。那時的古塔巍巍然殘垣破瓦,色彩斑駁,塔內散築著的鳥巢,“撲通撲通”飛出的隻隻小鳥,給人一種“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蕭條荒涼。長大後才知道一柱擎天的“筆塔”也稱之為“文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塔高四十七米,是羅定年代最早的高層建築,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眼前的文塔,修舊如舊,呈八角形的塔麵,飛簷翹起,蓬勃著昂然之氣,整個塔身如七朵蓮花層疊,塔座鐵柱,重逾七噸,為廣東古塔之最。抬頭仰視,自有一股虎踞龍盤、傲立蒼穹的莊嚴。徜徉在文塔院子裏,香火輕飄,梵音祥和,油然生出一種度苦眾佑蒼生的慈悲之心。

拾級而下,就到了河邊逶迤的綠道。這是一條一米見寬的小道,上麵鋪著塗紅混凝土。走在綠道上,疑似踏著塑膠跑道般的觸感,微微的彈性,柔軟而舒適。麵向河麵,憑欄佇立,任河風輕撫,心情格外舒暢。那溫暖的陽光,柔柔地鋪在河麵上,為河麵鍍上一層粼粼的波光。暴風雨過後的河床,水位升高了許多,讓家鄉母親河多了幾分寬闊與包容。盈盈的河水,水天一色,順流逆流,靜謐安詳,仿佛輕吟著歲月的老歌……

停泊著零星木船和機動船的岸邊,也變得熱鬧起來。晨練的人們歡暢吆喝,年輕小夥子動如脫兔,朝氣蓬勃,河邊垂釣的老人靜如處子,似乎釣的是一份寧靜與淡泊。兩岸樹木蔥蘢,楊柳清風,榕樹婆娑,一江秋水,綠肥紅瘦,好一幅嶺南風情畫。

沿著河畔綠道往前行走,就到了文塔公園。那長長的文化走廊吸引著我的眼球。當地學生手繪的以本土民風民俗為主題的創作,把我帶進了“清明上河圖”那長長的畫卷裏。分界春牛舞、羅定八音、平南舞龍舞獅、瀧水民歌、皺紗魚腐、天子茶、泗綸蒸籠、走“三行”,無不重現昔日羅定的繁榮與老百姓安家立業的祥和;以羅定名勝為主題創作的龍灣瀑布、東橋塔影、蔡廷鍇將軍故居、銀湖青山、石牛仙蹤、長崗坡渡槽等畫麵,展現濃鬱的地方特色和羅定深厚的文化內涵,盡顯羅定“曆史名城、文化之鄉”的風情與奇跡……往事悠悠,如夢如歌,這一幅幅畫麵撩動著我的心弦。走在家鄉的綠道,我步履輕盈,神采飛揚,感覺眼前這片曆史的天空啊,正飄蕩著濃濃的化不開的文化氣息……

走進羅定學宮旁邊的綠道,更讓我眼前一亮,目不暇接。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描繪孔子生平的長卷圖畫。《遊學圖》勾勒出孔子周遊列國學習取經的曆程;《傳學圖》呈現的是孔子傳授“六藝”情景;《傳世圖》寫上了《論語》裏的名言警句。畫廊、紅牆、古樹、綠道包圍下的古建築群就是羅定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