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端硯,是在肇慶北嶺山下求學的年代,在大學的課堂裏,了解到產於肇慶的端硯竟然居四大名硯之首。從那時候起,才開始親身體驗端硯研磨,“嗬氣成墨”之樂趣。
大學畢業離開肇慶這些年,隻顧忙於生活,端硯與我漸行漸遠。白駒過隙,三十多年恍然而過,而我對端硯的認知依舊停留在青春年少的記憶上。去年歲末,獲悉端硯名列“嶺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的消息,我和眾多肇慶人一樣,感到十分高興和自豪。端硯能在嶺南如恒河之沙般的傳統文化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這足以反映端硯在廣東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也正緣於此,才再次勾起了我對端硯追慕的情懷,也算是再續前緣吧!
趁回肇慶過春節的機會,我向肇慶市委宣傳部陳海源副部長表達了自己想深入了解端硯文化的願望,得到他的熱心支持與陪同,陳副部長不僅幫我搜羅了許多有關端硯的資料,還在百忙中專程陪我到端硯最有名的開采地——老坑,攀岩溯溪,尋源憑吊。同往老坑的還有肇慶端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建華先生。
這天,陽光燦爛,寒風中流淌著春的信息。驅車到了鼎湖山前麵,就拐進了一條正在施工的鄉道,不大一會兒就進入了標示著“紫雲穀”牌匾的停車場。新建的停車場空蕩蕩的,看得出,紫雲穀是新開辟的旅遊景點。下車後,步行幾十米就到了西江邊長長的圍堤上,堤下是直通紫雲穀的碼頭。趁著等船的間歇,王先生向我介紹了周邊的地理環境情況。原來,這裏就是羚羊峽。
羚羊峽是西江流域的交通要塞。西江源起雲貴高原,經廣西入廣東彙珠江後彙入南海,是“兩廣”的母親河,哺育著一代代的嶺南人。羚羊峽石壁聳立,扼西江之咽喉,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舊時“羚羊峽歸帆”,帆影點點,被譽為肇慶老八景之一。穿越峽穀的水流,時緩時急,圈起的漩渦,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經過整治的西江流域,清澈潔淨,水質明顯改善。峽穀兩岸,山勢連綿,青山蒼翠,羚羊掛角,相映成趣。江之北為羚羊山,江之南為斧柯山,是端硯的主要產地。尤以斧柯山的老坑、坑子岩、麻子坑開采的硯石最負盛名。仰望青山,俯視流水,白雲蒼狗,生生不息。
乘坐一艘電動快船,一會兒就到了西江河南岸。登上碼頭石階,就正式進入“紫雲穀”了。據陳副部長介紹,老坑就在紫雲穀裏,據說,紫雲穀是取自李賀《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的“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之意,雖也貼切,但我覺得還是直呼老坑更為親切與朗朗上口。
紫雲穀呈狹長地帶,入口處開了一家農家樂餐廳。穿過餐廳,豁然開闊,別有洞天。抬頭看,青山環繞,翠竹扶疏,垂葉依依;側耳聽,溪水叮咚,鳥語蟬鳴。進入穀裏,空氣中散發著淡淡的清幽,陽光下流瀉著和煦的田園風光,置身穀中,給人一種洗滌凡塵的感覺。我們顧不上休息,迫不及待地深入穀中。王先生非常熟悉這裏的環境,一邊走一邊向我介紹著開采硯石的常識和硯文化的源遠流長。遙指著遍布斧柯山周遭的硯坑,他如數家珍,談到這裏的名坑,他立刻神采飛揚起來……
不大一會兒,我們便來到山腳下的一個洞口。凝神看去,依稀可見洞口石壁刻著“老坑”的字樣。我立刻驚叫起來,“眾裏尋他千百度”的“眾坑之首”的老坑,此刻正靜靜地聳立在我的眼前。我十分詫異,眼前的老坑洞口實在是太不顯眼了!據資料記載,老坑始於唐代開坑,宋代後被定為皇坑,一千三百多年來,老坑硯石的開采量都是嚴加控製的,封洞後也嚴陣以待地派員監管,因此,老坑出來的硯石是名副其實的“端石一斤,價值千金”,老坑硯自當成為曆代上佳的貢品。眼前的洞口在山坡上,石岩嶙峋,不加修飾,入口處一潭積水,漂浮著雜草叢生。沒有指引,我絕不會想到老天爺恩賜的“硯中至寶”的老坑硯石竟然出自這裏!陳副部長看出我的疑慮,帶我到洞口不遠處的兩幢簡陋房子前,指著寫有“老坑舊洞口1972年重開、新洞口1976新開”的牌子,說這裏的洞口一直保持原始的風貌,我消除了疑惑,生出一種敬畏心,全身心地去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