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朝閣議兵(二)(1 / 2)

兩支邊軍不能動,朝廷就隻剩下三支禁軍了。一年前東北的東越郡發生內亂,高無歡帶著神畿營前去平叛。如今叛亂雖定,高無歡卻留在了哪裏,說是要在苦寒之地訓練部下。這個時候就算去召,也萬萬趕不及回來。

京城附近還有兩支禁軍,翊衛軍和龍驤軍。禁軍向來缺員,這個在和平時期已成定例。本來兵力就不足,還要負責拱衛京畿,這兩支軍隊如何也調動不得。否則萬一發生內亂,連根本都要失掉。

所以楊成器說的也是實話,朝廷現在確實無兵可派。“如今之際,是要趕快募些新兵,再選一員得力的猛將,率領著去衡江增援。”

高津對楊成器的話卻有些質疑,“現下才募兵,怕是來不及了吧。再說就算短時內能募得一些人馬,未經過訓練,能上前線打仗嗎?

“這個嘛,我大魏的百姓向來尚武,如今有此報效朝廷的機會,我想十日內募個三五萬人應該問題不大吧。這新募的兵差是差了點,卻總比沒有兵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目前隻要他們能將衡江防線守住,後麵的事再做商議也不遲。”

高津轉念一想,也是這麼個事,便不再反駁。二人住了口,望向安思遠,畢竟他是首輔,事情還要他最後拿主意。安思遠一邊聽他二人說話,腦中一邊不停的在琢磨。他想得比楊高二人更深更遠,不僅僅要解決眼前這個危機,更要掌控整個局勢,不能因邊患而導致內亂,那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這個時候見二人住口不說,隻是拿四隻眼睛看著他,知道該自己說話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最重要的是穩,我等先不能自己亂了陣腳。如今的朝局二位大人都清楚,皇上不理政事,二位皇子明爭暗鬥,朝中大臣們在背後推波助瀾。現下出了這邊患之事,一定要嚴密控製消息,不能將事情的嚴重性予以公布,免得有些人乘此機會,暗中做些手腳。一旦朝中亂了起來,你我就難以控製局麵了。”

安思遠喝了口茶,又歇了一歇,接著道:“至於調兵增援之事,我也同意楊大人的意見。南北的赤羽軍、虎曜軍都不能調動,仍舊駐守原地,嚴密監視南齊、北夏的動靜。翊衛軍與龍驤軍也不能調動,反而楊大人要將兩軍的兵權收在手中,以防腋下之變。現下即刻要挑出一員大將,在京郊豎起募兵大旗,早早的募足五萬兵馬,前去衡江增援。此事是當務之急,萬萬遲緩不得。另外再派出快馬,六百裏加急去往東越郡,將高無歡召回京城,以應對之後情勢的發展。此事嘛,就由高大人處理吧。”

“首輔思慮的甚為周全,隻是派誰募兵增援,不知道安大人可有人選?”既然議定募兵,那人選就要立刻定下來,這是兵部的權責,故而楊成器問道。

安思遠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銓選武將是兵部的職責,朝中所有武將的履曆楊大人想必是爛熟於心,楊大人你認為何人最為合適?”

這時高津卻插話道:“我這裏有一人選,不知二位大人覺得怎樣。那翊衛軍分為左右二軍,首領本就有兩位,一位是左翊衛將軍韓靖,一位是右翊衛將軍莫天淩。這二人都是我大魏的猛將,就在他們之中挑選一個如何?”

高津話音剛落,楊成器便接著道:“高大人此議甚好,這二人都曾是邊軍出身,資曆甚深,在軍中威望也高。如今執掌宿衛之軍,也甚是稱職,確實最合適的人選。”思忖了一回,又道:“想必較而言,韓靖將軍曾隨宇文老將軍參加過琴川之戰,與外敵作戰更有經驗,不如就派了他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