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拒絕再連任

政府為了重整財政,所以對酒的輸入和釀造要課以重稅。當時有部分人民因為自己農地收獲的穀物搬運到都市販賣實在困難重重,於是就地利用那些穀物製酒以維持生計,如今政府宣布釀酒必須繳稅,以致引起西部山區人民的不滿。

當稅務處官吏抵達的時候,群情激憤的農夫們蜂擁而至,他們不但毆打官吏而且撕毀法院的傳單,最後竟然手持武器攻擊辦公廳,大逞其暴行。

華盛頓非常了解西部開拓者的心情,可是國法就是國法,不論男女老少都應遵守。

“如果任憑少數分子隨意破壞國民代表所議決的法律而為所欲為的話,那民主政體將告崩潰。這種叛亂非得平定不可。萬不得已,不惜一戰。”

政府先發出警告,可是這些暴徒卻把它當做耳邊風,於是政府又發出最後通牒,沒想到他們仍全然不當一回事,暴亂行為仍此起彼落。華盛頓於是當機立斷決定派出軍隊予以鎮壓。

率領軍隊攻擊和自己血脈相連的市民,無疑是手足相殘,身為國家元首的華盛頓心情是何等的沉痛!

再度披上戰袍,華盛頓又親自上陣了。

軍隊集合在卡瑪蘭特,這支部隊無論從裝備、訓練、薪餉、規模等各方麵來看,都可以說是一支無懈可擊、優異非凡的軍隊。

“假使獨立戰爭初期,政府能撥出一半軍費的話……”想到這裏,華盛頓思潮起伏、感慨萬千。這支裝備、訓練精良的軍隊,是華盛頓總統六年來苦心經營的成果。

在卡瑪蘭特把軍隊交給亨利·李將軍指揮後,華盛頓因國會有事就先趕回首都。沒有多久,華盛頓就接到勝利平叛的捷報。

另一方麵,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也日趨惡化,華盛頓雖然對英國毫無好感,但是為了顧全大局,仍一直隱忍,避免發生戰爭。

當華盛頓派遣約翰特使赴英締結友好條約時,舉國嘩然、輿論沸騰,全國上下都認為,若是簽訂如此屈辱的條約,倒不如幹脆開戰。人民情緒之激昂,不亞於從前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時的狀態。

如果能夠冷靜思考,就不難了解在自身力量如此脆弱的情況下,要想真正做到平等互惠,那無疑是癡人說夢。

“再怎麼委屈,總比開戰有利。”

華盛頓決定忍辱負重,經過參議院的議決,這項條約終於順利通過。

當時,華盛頓在寫給漢密爾頓的信裏麵,曾提到這一點:“現在反對此條約的呼聲,宛如狂犬般地激昂。等他們稍微鎮定下來以後,就能真正明白政府的苦心了。”

果然和英國締結友好條約後,美國在貿易上蓬勃發展,工商業隨著興盛起來,因此奠定了深厚的國力基礎。

事實證明,英明的華盛頓確有遠見,締結條約果然比戰爭有利。

就在為了條約問題掀起軒然大波之時,一天,華盛頓接到一封信,拆閱之下,突然間臉色轉為蒼白,信紙飄然落地。

“天啊!我的知己好友,這種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啊!假如我是自由之身……”

原來這封信是拉斐雅埃德的長子寄來的。他為了表示珍惜華盛頓的友誼,把自己的長子命名為喬治·華盛頓?拉斐雅埃德。信上說他父親已被革命政府逮捕入獄,這位15歲的少年隻身逃來美國,從波士頓發信來向華盛頓求助。

可憐的孩子!華盛頓恨不得即刻領養他,視同親生骨肉般地疼愛。無奈,他是一國的元首,如果堂堂一位美國總統收容一位法國政府怨恨集於一身的政敵的孩子,定會發生嚴重的外交問題。

華盛頓既傷感又懊惱,他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給住在波士頓的好友卡穆多,請他照顧這個孩子。

不久,四年的總統任期又將屆滿。大家仍然希望華盛頓繼續留任,可是他搖頭予以婉拒。

“雖然美國憲法並未限製總統競選次數,可是,同一人如果在任太久,說不定就有趨於專製的危險。當我首任總統任期將屆滿時,為了顧全大局,雖有苦衷仍勉強繼續就任,至於現在我決定創下先例,歸還總統職位,退隱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