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鎮長的兒子,威廉,莎士比亞和其他鎮上的富家子弟一樣,都可免費進入城內的文法學校。眼看著上學的日子越來越近,小莎士比亞看著比他年長的夥伴,每天去學校上課,就心情激動地想像著自己走入學校的那一刻。“要是我能早點上學該多好啊!學校一定很有趣,還可以碰到許多小夥伴。”他常常這樣自言自語。

但是,有一天,隔壁的小夥伴傑克放學回家,在路上碰到了小莎士比亞,他卻帶著羨慕的眼光,說:“你真好,還不用上學,上學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可怕?為什麼?我還天天盼著上學呢!”小莎士比亞不解地問。

“上學有什麼好?我們經常要挨打,在作業中有一點錯誤,或者一篇課文背不出,老師就要打我們。拉丁文又那麼難學,我真是不想學,也學不好,更怕挨打。”

“天哪,我什麼也不會,也不會寫字,更不會拉丁文,那怎麼辦?”小莎士比亞不安地問道。傑克回家了,小莎士比亞一個人苦苦思索:學校是不是真的像傑克說的樣子?我還要不要去上學?可是爸爸是鎮長,我是不得不進學校的。那該怎麼辦?

爸爸回家了,小莎士比亞把聽到的可怕的事情告訴了爸爸。

“如果你這麼輕信別人,你就是個小傻瓜。”

“可是,是傑克親口告訴我的呀,爸爸,我真的很害怕去上學。老師會打我的。”小莎士比亞惴惴不安地說。

“胡說,隻要你聽話,好好讀書,老師怎麼會打你呢?隻有上了學,你才會知道世界上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會喜歡上學的。”

爸爸的話並沒有消除小莎士比亞對學校的恐怖心理。事實上,從莎士比亞以後的作品中的描寫來看,學校生活似乎還是給他留下了一些不快。因為他在後來創作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寫過這樣的句子:戀愛的人去趕赴情人的約會,像一個放學回來的兒童;可是當他和情人分別的時候,卻像上學去一般滿臉懊喪。在後來創作的喜劇《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這樣描繪一個學童的形象——“像蝸牛一樣慢騰騰地拖著腳步,不情願地嗚咽著走上學堂。”

上學的日子終於來臨了。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斯特拉福剛下過一場雪。全城一片白雪皚皚,小莎士比亞躺在床上,蓋著柔軟暖和的褥子和毯子,遲遲不想起床。

不一會兒,傳來了媽媽瑪麗的聲音:“威廉,快起來了,上課時間快到了,頭一天上學不要遲到了。”

聽到媽媽的聲音,小莎士比亞極不情願地下了床。媽媽已經給他準備好了一套新衣服。做完了晨禱,他走到了早餐桌前,突然發現自己的座位上放著一包東西。“這是什麼?”小莎士比亞驚奇地問,“這是給我的東西嗎?”

爸爸笑著說:“是啊,這是你媽媽和我送給你上學的禮物,一隻皮書包、一個筆盒。書包,這可是我親手替你做的,希望你好好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

小莎士比亞拿著禮物,看了爸爸一眼,又看了媽媽一眼,多日來對上學的緊張情緒終於開始緩解。

吃完早飯,媽媽給小莎士比亞整理了頭發,幫他戴上帽子,又親了親他的臉,和他告別,爸爸把小莎士比亞送到斯特拉福文法學校門口,“好了,該進去了,威廉。好好讀書。”爸爸慈愛地看著他。

帶著爸爸、媽媽的囑托,小莎士比亞走進了學校。事實上,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文法學校生活還是相當枯燥乏味的,學生們每天要學習將近八個小時。當時的教育學家一致認為孩子學習知識得依靠教師的灌輸,因此,教師鼓勵學生死記硬背。而且,不少老師還相信:激勵學生取得優異成績需要體罰。所以教師都是一手拿書,一手拿鞭子的可怕形象,令人望而生畏。據說有所學校的老師,在冬天的早晨總要把孩子逐個鞭打一頓,直到自己暖和起來為止。

小莎士比亞就是在這樣的學校開始接受教育,當然他也難逃挨打的厄運。他每天早晨六點以前就要到學校,做禱告,背誦拉丁文,不停地上課直到十一點。下午從一點開始到五點,又繼續苦讀。

拉丁文是當時文法學校的主要課程,也被認為是走進上流社會的通行語言。但是拉丁文文法深奧,較難學習。小莎士比亞對此毫無興趣可言,他什麼都不想學,上課時還經常望著窗外發呆,天上一片雲、一陣雨、一聲鳥叫,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他心神不寧。雖然老師幾次懲罰他,情況也沒有改變,他們隻好托人傳話給他父親。

當鎮長的父親一直記著自己的話,“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出息的人物。”而兒子的表現實在令他失望。晚上,他把小莎士比亞叫到跟前,嚴厲地問:“威廉,你到底在學校幹什麼?”

“我沒幹什麼,我實在不想學拉丁文,不想去上學了。”小莎士比亞輕聲說。

“那你要幹什麼?”

“我想去學演戲,我想上舞台表演。”

“你說什麼?你不想上學?你要去當戲子?你簡直要把我們家的臉都丟盡了。”父親氣得麵紅耳赤。他不由得想起了第一次帶兒子看戲後,兒子在回家路上對自己說過的話。他本以為把兒子送進文法學校就可以斷了他當演員的念頭,可沒想到兒子還是舊話重提。他一時語塞,歎了口氣,小莎士比亞也怯怯地看了父親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