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理六藝

孔子返回魯國後,所從事的最主要的工作,除教學活動外,就是潛心於六經的整理。這是他對中國古代文化成果的一次總結,也是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

六經又稱六藝,是《詩》、《禮》、《樂》、《易》、《春秋》六部古代典籍。這六部書既是當時學校教育的主要教材,又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厚寶庫,在當時廣為流傳。但由於當時還沒有紙張和印刷術,這些典籍全憑在竹木簡和絹帛上抄錄流傳。時間一久,錯訛很多。孔子在長期使用中對六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深知對這些典籍進行整理的重要性,因而幾乎投入了晚年的全部精力。

《詩》是我國古代從西周至春秋時期約500年間的詩歌總籍。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詩”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因為中國古代有采風的製度,不少民歌通過種種渠道收集上來以後,經過王室樂官的整理,在不同的場合進行演唱。“風詩”按地域分為十二國風,是思想性和藝術性最高的詩篇。如《豳(bin)風·七月》是西周的農事詩,描述了庶民一年的勞動情景以及他們與主人的階級對立。《魏風》中的《伐檀》寫出了伐木工人辛勤勞動卻一無所獲,而不耕不獵的“君子”卻生活優裕,吃用不盡,反映了勞動者對於剝削的不滿與抗議。《碩鼠》把剝削者比喻為不勞而獲的大老鼠,對他們進行憤怒的鞭撻,發誓要離開他們去尋找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樂土”。這些詩篇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對立,對於認識周代的社會性質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國風》中更多的詩篇描寫的是當時人們的愛情和婚姻。如《召南·野有死麇》敘述一位狩獵的青年巧遇美麗的姑娘並獲得了她的愛情。《邶(bei)風·靜女》描寫一對青年男女在城隅幽會的情景,都寫得真實動人。而《鄭風·溱洧(zhen wei)》則描寫三月上已節鄭國男女在溱水洧水兩岸自由愉快的來往以及他們談情說愛的情景,表明當時的青年男女在愛情生活上享有相當的自由。當然,不少詩也寫了自由婚姻的種種障礙。如《鄘風·柏舟》寫母親對女兒婚姻的幹涉,《衛風·氓》寫負心男子給癡心女子造成的痛苦,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風詩中的不少篇章還歌頌了勞動,抒發了勞動者在勞動中的激動喜悅之情。如《周南·芣(fu yi)》描寫婦女們采車前子的情形,《魏風·十畝之間》表現了勞動後的輕鬆愉快,都自然、清新、傳神,仿佛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風詩中也有不少反映貴族生活的篇章,如《鄘風·載馳》歌頌了許穆夫人為拯救自己的祖國奔走呼號,勇於鬥爭的愛國精神和勇毅品格。《衛風·碩人》描繪了衛莊公夫人莊薑的儀容神態,使一個美麗動人的貴婦人形象鮮明生動地站立在人們麵前,被後人譽為那個時代的美人賦。

《詩經》中的《頌》是讚美詩,是祭祀上帝和祖先的樂歌。《周頌》大部分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商頌》是宋國人對祖宗的追憶。《魯頌》是魯國的廟堂之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根據音樂的分類。《雅》詩大部分產生於西周王畿。《周頌》與《大雅》的價值最高,是西周的史詩。如《大雅·大明》記載了從周始祖後稷到武王滅商的許多傳說和史跡,《大雅·生民》歌詠了後稷遇難不死,艱苦創業的非凡經曆,《公劉》記述周遠祖公劉自邰遷豳後領導周人披荊斬棘的奮鬥事跡。《大雅·綿》則用寫實的手法歌頌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宣父自豳遷岐後,領導周人改變陶穴陶居的生活,建立宗廟、組織軍隊,打敗敵人,進入文明時代的功績。

西周後期,階級矛盾激化、奴隸主貴族的統治走向沒落社會現實在《大雅》、《小雅》的部分篇章中得到反映。如《小雅·北山》反映了貴賤之間的勞逸不均,《小雅·鴻雁》反映了下層勞動者的憤怒與不平。周宣王雖然號稱中興,但長期對狁的征戰卻給從軍的戰士帶來難以言喻的痛苦。《小雅·采薇》就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總之,《詩經》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全麵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曆史,具有史詩的性質,又描繪了勞動、愛情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孔子一直把《詩》作為教材教育自己的學生,甚至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但是,《詩》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問題。主要是王宮失守後,導致古樂大量散失,許多詩篇隻有辭而無曲調,已經無法演唱。還有些篇章辭曲相配錯亂,雅樂與頌樂混淆,等等。孔子運用他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音樂修養,在整理樂的同時,也對詩進行了整理,恢複了詩、樂相配的本來麵貌,改正了雅、頌混淆的情況。

孔子自己對他從事的這項工作也很自豪,他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後,才對樂曲進行整理,使《雅》樂和《頌》樂各得其所。”同時,孔子還可能對《詩》的文字進行了精心加工。因為《詩》的大部分是民歌,時間跨度很長,句式長短不一,方言土語也不少。流傳至今的300多首詩卻句式整齊,方言土語很少,其中顯然有著孔子付出的艱辛。經過孔子整理的《詩》到漢代成為《五經》之一,雖然與之相連的樂譜已經佚失,但文字卻完整地流傳下來,成為文學史、思想史和社會史的重要史料,至今仍不失其史料價值和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