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是人的身體最聰明的、機智的部位。在身體語言中,人們往往忽略對頭部的解讀。殊不知,頭部動作是身體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研究表明,自我觸摸行為有50%以上集中在頭部,人類觸摸頭部的動作多達650種。
頭部動作是心理活動的反映,往往代表了人們內心發射的信號。仔細觀察某人頭部的動作,能從中洞察其心理,了解其性格特征,讓你在社交中拔得“頭”籌,掌握住成功人生的契機。
下麵,就讓我們從“頭”開始解讀身體語言的奇妙之旅。
基本的頭部姿勢
頭部屬於人體的“司令部”,是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指揮中心,情急之下顧“頭”不顧“尾”的本能反應便形象而生動地印證了其重要地位。頭部集中了所有表情器官,因此往往是人們關注、觀察身體語言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察頭部所得到的信息是最準確的。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人們不妨從“頭”開始,讀取頭部動作中泄露出的天機,獲得對方的各方麵信息。
基本的頭部姿勢主要有三種。
第一是抬頭。當人們對談話內容持中立態度時,往往會做出抬頭的動作。通常,隨著談話的繼續,這個姿勢會一直保持,人們隻是偶爾輕輕點頭。而且,用手觸摸臉頰的手勢也常常伴隨著抬頭的姿勢,表現出認真思考的態度。
如果把頭部高高昂起,同時下巴向外突出,那就顯示出強勢、無畏或者傲慢的態度。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姿勢刻意地暴露出自己的喉部,並且讓自己的視線處於更高的水平,這樣就能以強勢的態度俯視他人。
第二是低頭。這種壓低下巴的動作意味著否定、審慎或者具有攻擊性的態度。通常情況下,人們在低著頭的時候往往會形成批判性的意見,所以,隻要你麵前的人不願意把頭抬起來或者向一側傾斜,那麼你就不得不努力處理這一棘手的問題。專業的演說家和培訓師經常會遭遇這樣的困境:觀眾們都低著頭坐在椅子上,把手臂交迭在胸前。所以,一旦麵臨這種境地時,有經驗的會議發言人會在發言之前采取一些手段,讓台下的觀眾融入和參與到會議的議題之中。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觀眾們抬起頭來,從而喚起積極投入的態度。如果發言人的策略得當,那麼觀眾們接下來就會做出頭部傾斜的動作了。
第三是頭部傾斜。把頭部向一側傾斜是一種順從的表示,因為這個姿勢不僅暴露出人們的喉嚨和脖子,還會讓人顯得更加弱小和缺乏攻擊性。此姿勢很有可能起源於嬰兒時期把頭靠在父母的肩膀和胸脯上休息的動作。大部分人,特別是女人,似乎是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這一姿勢所傳達的順從與毫無威脅的意味。女人們經常使用這個姿勢向心儀的男士表達自己對他的興趣,因為她們明白一個毫無威脅感並且看起來非常溫順的女人,在大部分男人眼裏都是極具吸引力的。
除了以上三種基本的頭部姿勢外,也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常見的頭部動作,下麵就簡要羅列並解釋這幾種動作的內涵。
頭部僵直:是心裏覺得無聊、苦悶的表現。在商務談判中,這一動作則表示中立的態度。
頭部朝側方移開:基本上屬於一種保護性的動作,比如把臉部移開以回避對身體有威脅或者會造成傷害的事物。在特殊情況下,這個動作會伴隨著掩飾臉部從而隱藏自己的身份和表情。
頭部後仰:這是表示驕傲和自信的動作,像勢利小人或非常有自信之人鼻子朝天的姿態。一個人會把頭部向後仰,其情緒包括心態從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到自認優越的意識變化。這個動作基本上體現的是挑釁的態度,因此要盡量少用這個動作,因為驕傲的外表和挑釁的姿態都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頭部縮回:這是回避的動作,同時表示對事物的不滿或者不認可。
頭部猛然上揚,然後恢複正常:如果是初識或不熟悉的人,頭部上揚表示很吃驚的樣子;如果是在彼此熟悉的場合,則表示當事人突然明白了某事物的要旨而驚歎,是猛然醒悟的表現。
點頭的藝術
在日常生活中,點頭是一種常見的動作。而在大部分文化中,點頭的動作都用來表示肯定或者讚成的態度。這個動作屬於鞠躬的簡化形式——就像一個人正準備鞠躬,然而動作隻進行到頭部就戛然而止,最後以點頭的動作象征性地表示鞠躬這一姿勢。鞠躬的姿勢隱含著順從之意,所以點頭的動作也顯示出我們對其他人的觀點表示讚同。
“嗯!說的也是!”我們經常看到電視訪問時,主持人會以如此看似唯唯諾諾的應答方式來誘使對方滔滔不絕地說下去。所以說,傑出的訪問者是善於回答並能使他人關不住話匣子的。
上述的回答方式,除了語言外,還有一種身體語言,那就是點頭。大部分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點頭這一動作的威力,事實上,恰當的技巧可以讓點頭的動作成為相當具有說服力的工具。研究顯示,如果聆聽者每隔一段時間就向說話人做出點頭的動作——每次做這個動作時點頭次數以三次為宜——就會激發說話人的表達欲望,能夠讓他比平時健談三至四倍。
當一個公司舉行麵試時,主試官頻頻點頭示意和極少點頭的情形比起來,前者容易引起應征者談話的興趣。而點頭的動作也具有回答的效果,也就是表示“我正在聽你說話”或“請繼續說”。這種意思一旦傳遞給應征者,對方便會有“對方已能明白我的話了”或“對方接受我的說法了”的想法,因此能覺得受到鼓勵或欣賞,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了。相反地,如果聽者吝於點頭的話,那麼說者便會覺得言論不受重視,索然無味而不願繼續下去,最終出現相對而無語的情況。
此外,同樣是點頭,若頻率不同,意思還有所差異,通常點頭的頻率能夠顯示出聆聽者的耐心程度。例如,在聆聽對方講話的時候,人們緩慢地點頭表示對內容感興趣,或者認為言論很有道理。所以當說話人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我們應該向對方緩緩地點三次頭,表現出認真深思的態度。而頻繁急速的點頭,則可能是人們感到不耐煩了,想讓你認為他已經完全接受了你的觀點,可以結束話題了,或者是催促說話人馬上結束自己的發言,以便給你一個表達觀點的機會。
點頭的動作還具有相當的感染力,且能夠激發合作與肯定的態度。如果有人對你點頭,你通常也會向他回報以點頭的動作——即使你並不一定同意這個人所說的話。因此,在建立友善關係、贏得肯定意見與協作態度等方麵,點頭的動作無疑是絕佳的手段。
最後,我們還要強調一下:點頭與肯定的答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在印度,頭部左右搖擺,也就是搖頭的動作,是用來表達肯定和讚成。這種奇怪的習俗令西方人和歐洲人非常困惑,因為在這些人的文化中,這個動作一般是用來表示不置可否的態度。而在日本,點頭的動作未必意味著“是的,我同意你的觀點”,它往往隻是表示“是的,我聽到了你所說的話”。在阿拉伯國家,單一的抬頭動作是用來表示否定的態度。而保加利亞人則用通常表達否定的動作也就是搖頭,來表達肯定的態度。
關於點頭方麵的實驗,還有以下的說法:當對方針對談話內容或音律向你做點頭的動作,表示其對你某種承諾的允許及好感;若點頭的動作與談話情節不符,表示對方不專心,或有事情隱瞞。
搖頭的奧妙
將頭水平地從一邊轉到另一邊就是最常見的搖頭方式,它也是最普遍的否定姿勢。與點頭一樣,搖頭的含義也是廣泛而一致的,隻有在一些特殊的文化裏才表示肯定的含義,例如保加利亞人和印度人就這樣使用。
進化生物學家們認為,搖頭是人們降臨人世後學會的第一個動作。它可追溯到人們嬰幼兒時代,當母親給孩子哺乳的時候,如果孩子吃飽了,就會躲開母親的乳房。即使母親將身體向前傾斜,他們也不會再感興趣,而是左右輕輕擺頭。這時就表明,孩子在拒絕哺乳了。與之類似,幼兒在吃飽了以後,也會用搖頭的動作來拒絕長輩們喂食的調羹。所以,搖頭的動作,似乎是人們在出生時就具備了。隨著人們的逐漸成長,它也演變成了拒絕和不讚同的符號。